阿蓮崙港社區懷舊新生 探訪鴨村瓦房之美

有趣又好玩的走讀侖港半日遊程,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攝影/Carter)

【◎文/Winnie 攝影/Carter◎】

「你們知道爲什麼鴨蛋比雞蛋更適合製作皮蛋、鹹蛋嗎?」參加「走讀侖港半日遊」的孩童紛紛舉手爭相搶答,跟着鴨鴨導覽老師腳步踏入阿蓮侖港社區,走進養鴨人家日常,在DIY工作坊體驗類似焢窯原理的沙焗堡來製作鹹鴨蛋,一日農夫遊程讓孩子們感覺新奇又有趣。

左:導覽老師說,鴨蛋的蛋殼結構比雞蛋緊密,且蛋本身水含量低、脂肪含量高,因此在醃製過程中可以產生更滑順、鹹香的口感;右:「紅仁鴨蛋沙焗堡DIY」將鴨蛋放入高溫沙堆中,悶烤約30分鐘,就能品嚐鴨蛋鹹香綿密的口感。(攝影/Carter)

過去以養鴨文化聞名的阿蓮侖港社區,隨環境變遷下,養鴨產業逐漸沒落,但社區並未因此停滯不前,在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農村再生計劃」的幫助下,修復古厝聚落,並積極結合傳統養鴨和文創產業,成立「鴨村瓦房直賣所」,讓老社區再展多元風貌,3度奪下有建築奧斯卡獎之稱的「建築園冶獎」。

一日農夫小旅行來到尾聲,享用在地風味餐,也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攝影/Carter)

鴨鄉的故事當然少不了家鄉味,一定要來品嚐侖港社區古早味的鴨香米糕。(攝影/Carter)

走訪鴨鄉產地小旅行 再現農村悠活生活

「鹹鴨蛋烤好囉!」剝開熱呼呼的蛋殼,微鹹的香氣立刻撲鼻而來,讓人不禁食指大動,迫不及待品嚐自己DIY的美味。「走訪鴨鄉的故事」在侖港社區引起廣受迴響,遊程中不只可體驗沙焗蛋DIY的樂趣,還可實地走進田間採果瞭解農作過程,侖港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鄭宇伶說:「這不僅是社區旅行,同時也是產地旅行,我們希望結合食農食魚教育讓侖港社區成爲環境永續小學堂。」

超過90年曆史的陳家土埆厝修復成璞園古厝文物館,館內陳列舊時農耕機具,讓來訪遊客感受農家生活樸實樣態。(攝影/Carter)

打造鴨村瓦房直賣所 再現「侖港鴨聲」盛名

「侖港是一個農漁畜牧都有的農村,蔬菜水果種類多元,除養雞鴨也有養殖漁業。」鄭宇伶說,社區早期的鴨種是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原: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亦稱利澤簡養鴨中心)改良的白毛鴨,當時全村有超過半數人家都在養鴨,民國74年更成爲養鴨示範區,可說是名符其實的賴「鴨」維生,然而隨着產業轉型,鴨農紛紛投入養殖漁業而逐漸沒落,也因此與傳統養鴨歷程結合的農村再生計劃,對侖港社區來說更別具意義。

侖港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鄭宇伶盼透過小旅行,讓更多人能認識侖港社區。(攝影/Carter)

「鴨村瓦房」是一個以老屋與新元素融合設計的文創休憩公園,其中古厝的茅房與浴室保留,併發揮巧思透過彩繪,讓「鴨村瓦房」搖身變成打卡熱點。(攝影/Carter)

在一羣返鄉青年投入社區營造下,侖港社區所改造的鴨村瓦房一舉榮獲2023年高雄市社區景觀營造類建築園冶獎,是接續2013、2020年後再獲園冶獎肯定,爲侖港社區啓動農村再生寫下十年裡程碑。鄭宇伶說,農村社區凝聚力高,社區長輩們都會主動一起來整理環境或修繕,甚至無償提供空間給社區營造,先是轉角公園帶來改變,繼之而來還有超過90年曆史的陳家土埆厝也在社區居民通力合作修復下,再現風華成爲璞園古厝文物館,館內陳列舊時農耕機具,也讓來訪遊客感受農家生活樸實樣態,而鴨村瓦房則是老屋與新元素的融合,除保留舊瓦厝的茅房與浴室外,建築外觀透過Q版手繪,生動地描繪了農村養鴨文化,讓遊客選購特色農產和農村文創品的同時,也能盡情拍照打卡,留下美好的回憶。

璞園古厝文物館重現懷舊鴨村生活樣態,農村童玩更讓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攝影/Carter)

侖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鄭文能在一旁補充說:「我們將社區當成一個品牌在經營。」協會致力於開發多元的在地產品,嘗試研發古早味即食品,例如鴨香米糕、鴨肉丸子和香腸等,近期更利用鹹鴨蛋創新推出金沙魚皮、莎莎醬等料理。同時,也着手規劃收購在地農民水果,加工製成果汁和果乾,並積極與知名百年老店合作,製作出專屬於社區年節禮盒,藉由行銷推廣讓更多人能認識侖港社區在地產業、活絡社區農漁民,併爲社區青壯年創造更多根留家鄉的機會。

遊客可以在鴨村瓦房選購特色農產和農村文創品,帶回特別的伴手禮。(攝影/Carter)

• 社團法人高雄市阿蓮區侖港社區發展協會

FB:社團法人高雄市阿蓮區侖港社區發展協會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4年No.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