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辯俠”再回首,2024華夏公益辯論春季賽“痛並快樂着”|縱橫“益辯江湖”之“遇見”
辯論是什麼?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當辯論的焦點對準公益事業,會生髮出何等的能量、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繼2023年12月26日在年度華夏公益論壇成功舉辦了首屆華夏公益辯論賽之後,被衆多網友千呼萬喚的2024華夏公益春季辯論賽也在2024年4月26日畫上完美的句號。
2024華夏公益春季辯論賽辯題爲:公益捐贈,捐錢好還是捐物好?正反方8位辯手展開了40分鐘的精彩辯論和觀點交鋒。最終,支持“公益捐贈,捐錢更好”的正方辯論隊獲得冠軍。正方四辯、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鄉村產業及人才中心主任鄭瑤斬獲“最佳辯手”,直接晉級“2024華夏公益辯論賽年終總決賽”。
大家都說,華夏公益辯論賽——有點意思!
華夏公益認爲,舉辦公益辯論賽,本質不爲“辯論”,終極指向依然是“公益”。因此,我們持續推出季賽的想法愈加堅定,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更多熱愛公益,且願意爲之探索和努力的辯手的渴求愈加強烈。
溫故,方能知新。繼《縱橫“益辯江湖”之“初見”(2023首屆華夏公益辯論賽回顧)》後,華夏公益再推出特別報道《縱橫“益辯江湖”之“遇見”(2024華夏公益春季辯論賽回顧)》,只爲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接下來,就讓我們和2024華夏公益春季辯論賽的益辯英雄們回首“益辯江湖”的心路歷程,聆聽辯論賽舞臺背後的故事!
2024華夏公益春季辯論賽正方辯隊:鄭瑤、周南、吳敏、劉國樑
《“義利並舉”,推動社會可持續進步》
正方一辯鄭瑤 :2024華夏公益春季辯論賽“最佳辯手”;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鄉村產業及人才中心主任
在“傳統公益”的認知時代,我曾認爲公益與商業是完全彼此獨立,且必須有堅實的壁壘。後來有一次在臺灣參訪的時候,走進了一家專門爲心智障礙青年提供就業崗位的麪包店和洗車房,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原來商業的方式會成爲某一類社會問題、一個受益羣體最佳的解決方案。
後來,我加入了中國最早倡導社會創新的公益機構——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今年迎來了在公益領域從業的第16個年頭,我越來越領悟到,在“傳統公益”已經步入“現代公益”的時代,公益已成爲一種具有科學性和組織性的公共行爲,其目的是要系統性解決產生問題的根源,公益和商業不是對立面,而是一對相互支持的好夥伴。
在公益項目的內容上,我們會看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商業的方式可以解決社會問題,而公益的方式也可以改善商業問題,如我已經做了8年之久的鄉村女性經濟賦能項目,我們用公益項目來爲缺少資源、機會和渠道的鄉村女性賦能她們的商業能力,讓她們能夠銷售自己家鄉的產品,或者有能力去直播帶貨,甚至組建自己的創業小團隊,從而獲得收入、改善社會地位、提升自信心,來實現她們的可持續發展,而鄉村女性經濟能力的提升又能夠促進整個鄉村社區的產業發展和長遠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公益項目,將社會企業和社會企業家作爲項目的受益羣體,爲他們提供商業能力的賦能,商業資源的對接和創業者互助網絡,讓這些社會企業能夠成爲實現社會整體效益最大化的企業組織。
在公益項目的實施上,我們也可以借鑑商業項目的高效率、專業性強和項目管理的標準化。在公益理念的倡導上,我們可以廣泛呼籲“商業向善”,倡導商業投資公司關注社會價值投資實現“義利並舉”,去倡導社會企業家精神,從而成爲現代美好社會的引導理論。
所以,公益和商業的有機結合、互相促進可以滿足不同層面的需求,更多元地推動社會可持續進步,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當然,我們要絕對避免公益成爲某些商業模式、商業項目的工具,並把商業中追求利益回報的目標和公益混淆在一起,既要讓公益和商業彼此促進,又要保證公益的純粹的“公益性”。
華夏益點評:
氣場強大,思辨明晰。
剛柔並濟,雌雄同體。
“鄭”道坦途,“瑤”遙領先。
《辯論,使人寬容;公益,要看見“人”》
正方二辯周南:《華夏時報》公益新聞部記者、編輯;“華夏公益沙龍”主理人
先說結論,本次辯論我的兩個體悟。其一關乎辯論本身:辯論的本質是使人更加寬容。其二關乎辯題:公益要眼中有“人”。
決定參加辯論時,我是抱着好奇、體驗爲主的心態進入的。畢竟高手如雲,大佬衆多,即便本辯論小白興奮無比,也着實是有點惶恐在身上的。
準備辯論的過程痛苦又美妙。
痛苦在於,在記者這個職業身份中,需要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而難有“站邊”式的自我觀點輸出。但辯論不同,抱持且堅持己方立場不動搖是爲必須。因此,具體到辯題上會有自己無法說服自己的“分裂”。
然,“痛苦”之處生出了美妙。在數次的“分裂”、觀點的碰撞和導師的啓發中,獲得了原有觀點、原有結論、原有思維模式之外的“新”。
此刻回頭看,也愈發覺得,辯論的本質,看似是水火不容的對立,實則是要充分走進辯題雙方,在一次次的辯駁與自我辯駁、質疑與自我質疑中,產生更多瞭解和看見(如捐錢究竟哪裡好和不好,捐物究竟哪裡優或不優,大家的動機究竟是什麼等),因而在落腳現實時,使人變得更加寬容和從容,並由此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我統一。
再跳出辯題看辯題——“我們要討論的真的僅僅是捐錢還是捐物嗎?不是的,捐錢和捐物都不是公益捐贈的終極任務,通過捐贈傳遞希望和力量,讓受助者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支持,幫他們建立對生活的信心和能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更大程度上保有選擇權、保有安全感、保有尊嚴,這些要遠遠大於捐贈本身的價值。”
事實上,這段辯詞的背後,是我於2022年採寫稿件《汶川地震14年專訪:他從地震中走來,爲民間救災公益“撕開”一道裂縫》時,與一線公益人劉劍峰老師的交流中意識到的。受益無窮。
由此,第二點體悟也貫穿始終:做公益,要“眼中有人”。我想,這確實是我們今天所有做公益的人要特別警惕和自省的——我們究竟是通過公益捐贈【給予】受助人更多選擇,還是【拿走】了他們的選擇——因爲當一個人【有選擇】就意味着他有【說不的權利】,意味着他被尊重、被看見……不再贅述,警惕、自省且落地才靠譜。且,私以爲“眼中有人”在公益之外同樣適用。
最後,究於本次辯題“公益捐贈,捐錢好還是捐物好”,附上在準備過程中,王世軍老師給出的兩個提問(大意):
1.我們今天所說的“公益”是什麼樣的,我們是處在怎樣的大背景下去討論的?和十年前、二十年前我們所說的“公益”一樣嗎?
2.什麼是“好”的公益?這個“好”由誰來定義?如何定義?判斷依據是什麼?
——我想,這些在辯論之外,於現實之中,仍有啓發意義。
華夏益點評:
動若脫兔,靜如處子。
腹有詩書,談吐脫俗。
周聽不蔽,南州冠冕。
《爲推動金融+公益正向融合持續努力》
正方三辯吳敏:《華夏時報》金融新聞部主編
作爲一名金融新聞記者,我的日常是與財報數據打交道,報道金融公司動態,分析行業形勢、市場趨勢。當得知有機會參加公益辯論賽時,我感到既興奮又緊張。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也是一個拓寬視野、提升自我的良機。
辯論賽不同於新聞報道,它需要我深入研究話題,準備充分的論據和反駁點。我開始閱讀相關書籍,觀看辯論賽視頻,學習辯論技巧。同時,我也在思考如何將我的財經知識與公益話題相結合,提出有深度的見解。
辯論賽是團隊作戰,我需要與隊友緊密合作。我們通過幾次線上會議聚在一起討論策略,分配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傾聽他人的意見,尊重不同的觀點,並與隊友共同進步。
不論是辯論賽前還是賽中,我面臨了許多挑戰。例如我的觀點太過普通,對方很容易找到漏洞去應對,也會因爲觀點太有針對性,擔心傷害到對方辯友的“感情”,更擔心自己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組織語言,以及應對對手的激烈反駁。這些都考驗着我的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
通過辯論賽,我不僅對公益活動有了更深的理解,還學會了如何更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更有邏輯地思考問題,以及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辯論賽還提升了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也讓我學會了如何面對挑戰,如何與他人合作。
辯論賽結束後,我也在思考,希望能夠通過我的工作,爲推動金融行業與公益事業的結合做出貢獻。
華夏益點評:
立足經濟,聚焦金融。
擁抱公益,發現不同。
吳越同舟,“敏”秀鍾靈。
2024華夏公益春季辯論賽反方辯隊:楊玲、石文君、陳楨琦、彭旦
《在喧譁裡勇敢發聲,在紛繁中尋找真理》
反方一辯楊玲:西安市鄉村發展公益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
首先,得說說我對辯論的理解。它不只是脣槍舌劍、你來我往的較量,更是一場思維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當我初次踏入辯論場,心裡滿是忐忑,但同時也充滿期待。畢竟,能言善辯,是我一直嚮往的能力。
我記得第一次培訓,教練讓我們學習如何立論、如何駁斥對手。這不僅是邏輯與言辭的比拼,更是一種對社會現象深入剖析的過程。從那時起,我意識到辯論其實與我們做的公益事業息息相關。無論是推動社會進步還是解決實際問題,清晰的邏輯和有力的表達都至關重要。
參賽過程中,我逐漸發現,每一次辯論都是一次自我挑戰和突破。從準備材料到現場應變,每個環節都考驗着我們的專業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就像在公益領域,面對各種複雜情況,我們需要快速分析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案。這種能力,正是通過一次次辯論錘鍊出來的。
而商業呢?可能有人會問,辯論和商業有何關聯?事實上,商業決策往往需要辯證的思維。在市場競爭中,能夠理性分析形勢、準確把握商機的企業,更容易取得成功。我的職業生涯中,就不乏這樣的案例。那些能夠將辯論技巧運用到商業談判中的企業家,往往能在合作中佔據有利位置。
隨着時間的積累,我從一名辯論賽的新秀成長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如何將辯論的技巧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在鄉村調研時,我用辯證的眼光去觀察問題,在分享旅行感受時,我嘗試用更加生動的語言去描述所見所聞。這些經歷,無疑豐富了我的公益之路。
那麼,辯論究竟給了我什麼啓示?它教會了我如何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尋找真理,如何在衆聲喧譁的社會裡發出自己的聲音。正如我在公益領域的追求,不僅僅是爲了傳遞正能量,更是希望能夠激發更多人的思考,引起社會的共鳴。
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是在公益的道路上,還是在商業的海洋中,我們都需要一顆辯證的心。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這就是我的“益辯”心路歷程。
華夏益點評:
可甜可鹽,收放自如。
堅守公益,放眼未來。
“楊”煦山立,“玲”霄之志。
《公益辯論賽——釐清認知 堅定使命 助力公益事業更美好》
正方二辯石文君:《華夏時報》公益新聞部記者;“君君看公益”節目主理人
2024華夏公益春季辯論賽,辯題爲“公益捐贈,捐錢好還是捐物好?”我很榮幸再次入選,成爲反方二辯。在準備此次辯論賽的過程中,緊張的感覺沒有第一次那麼強烈,更多了一份自信和從容。
很幸運我的隊友陳楨琦是一名辯論“老手”,備賽過程中,他向我和隊員們傳授了很多辯論經驗和技巧,並且聯合隊員做了很多次辯論賽模擬,辯論賽的首席評委王世軍老師的每一次培訓都讓我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總顧問唐昊老師每一次對辯論稿的點撥都讓我們有新的啓發和思考,直到賽前一小時,我和隊員們都在修改各自的稿件,力求在賽場上發揮得更完美。
此次比賽,我在賽場上的發揮比上次更加應對自如,緊張感已隨着賽程深入而逐漸消失,我變得更加享受比賽。雖然這次比賽結果是支持“公益捐贈,捐錢好”的正方獲勝,但是正反兩方辯手大量精彩的觀點輸出,讓很多網友和觀衆感到“後勁”很大,甚至在賽後發來了自己對辯題的看法。公益辯論賽讓更多人,看到了公益領域被忽略的地方和需要理清的概念。
長期以來,社會公衆對公益領域關注度的提高,大部分是因爲一些負面消息,如果可以通過公益辯論賽,正向引導社會公衆對公益領域的關注,改變偏見,是我最期待看到的。
辯論賽是比賽,一定有輸贏,但是並不代表參賽的辯手們在公益之路上贏了或者輸了,也並不代表部分做公益的方式輸了或贏了,公益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關注,只要我們通過公益辯論賽獲得了一定的啓發,那麼其實所有人都“贏了”。
未來希望公益辯論賽可以讓更多人關注,甚至推動公益領域的健康、透明、可持續發展。
“華夏公益 共赴美好”,華夏公益辯論賽,未來可期。
華夏益點評:
媒體新兵,驍勇善戰。
心思活絡,思維巧妙。
文武之道,君自光明。
《益辯之旅:從片面到全面,從理論到實踐》
反方三辯陳楨琦: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捐贈人服務主管
在我踏入大學門檻的那一刻起,心中就懷揣着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世界的好奇。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被學長學姐們在辯論賽場上的風采深深吸引,那激昂的陳詞、敏捷的思維,以及對社會問題的深刻剖析,讓我決定加入辯論社,開始了一段關於“公益與商業”思考的心路歷程。
初識辯論:公益的純粹與商業的現實。加入辯論隊初期,我們圍繞“公益與商業能否並行不悖”這一主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通過深入的資料蒐集與案例分析,我逐漸意識到,公益項目若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支撐,往往難以持續發展,而商業的創新與效率能夠爲公益事業提供強大的動力與資源。這次辯論,讓我初步理解了“公益+商業”模式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培訓成長:理念的碰撞與融合。隨着培訓的深入,我參與了多次模擬辯論,每一次準備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禮。我開始系統學習經濟學、管理學及社會責任理論,這些知識讓我對“公益與商業”的關係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我認識到,商業並非總是自私自利,它同樣可以成爲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而公益也並非全然無私,合理的激勵機制對於激發參與者的積極性至關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在對立的觀點中尋找平衡,如何用數據和邏輯支撐論點,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如何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問題。
總結:益辯之旅,未完待續回顧從加入辯論賽到職場的這段旅程,我對“公益與商業”的理解經歷了從片面到全面,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我深信,二者不是簡單的二選一,而是可以通過創新的模式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社會的正向發展。未來,我將繼續在這條路上探索,用我的“益辯”之心,爲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可持續的世界貢獻一份力量。這條路雖長且難,但我心懷希望,因爲每一次的辯論與實踐,都是向着更美好未來的邁進。
華夏益點評:
翩翩少年,清新美好。
前衛不輸,正道持守。
“楨”實不虛,“琦”趣橫生。
《以辯明道,共赴美好》
反方四辯彭旦:深圳市青少年國際交流促進會會長
感謝華夏公益辯論賽,讓我用獨特的方式再次理解公益和宣傳公益。於我個人而言,辯論是競技更是一次不斷審視自我的心靈蛻變之旅,正如哲學家培根所言:“辯論,是思想的磨刀石。”它讓我們的觀點在碰撞中愈發鋒利,思想在辯論中愈發深邃。於社會而言,讓公益人和社會大衆通過正反辯方帶來的不同觀點和案例去關注中國公益和參與公益事業中來,很好地宣傳倡導了公益慈善。
初入辯論賽殿堂,我帶着對公益的赤誠和對知識的渴求,踏上了這段充滿挑戰又註定滿載收穫的旅程。辯手們在這場近3個月的備戰、參戰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特別是像我這樣的辯論小白收穫巨大,掌握了邏輯構建論點、情感打動人心、辯論中堅守立場等辯論技巧,瞭解了一批優秀的公益機構、優秀的公益項目。
在春季辯論賽的互動環節,有觀衆向我提問,談到如何解決公益組織生存困境,這也正是近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方向,過往公益過度依賴政府和外部資金資助,公益機構自我的造血能力、用商業方式實現公益目前都是短板,部分人認爲商業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或參與公益會讓公益不純粹,個人認爲,當今國內外企業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經典案例比比皆是,社會企業發展也呈快速增長的態勢,希望政府政策和公益慈善組織用更開放、更包容、更創新的心態歡迎企業家或社會企業參與到社會問題解決中來,參與到公益事業發展中來,公益和商業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社會向更加公正和諧的方向發展。
辯論賽結束後,我們小組覆盤,各自檢討了自身不足,更多的是學習正方辯友們的優點,對於一些提及的案例和觀點我們也熱烈討論,大家都帶着滿滿的收穫回到各自的城市和崗位,相信辯論精神會融入我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
我的辯論宣言:“請支持公益,讓我們一起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華夏公益,共赴美好!”
華夏益點評:
鏗鏘玫瑰,益心益意。
俠骨柔情,無懼風雨。
“彭”程萬里,“旦”心無悔。
網友說“辯論”
【星球探險家】:辯論的意義不在於哪一方獲勝,而在於思想的噴發與撞擊時所帶來的那一剎那的火花。
【勇敢妹】:連續追了兩屆華夏公益辯論賽,從第一次的6人戰隊到2024春季賽的國標戰隊,越來越精彩。關鍵是辯手們辯論的主題都很接地氣,從實操角度也很有啓發和參考。華夏公益辯論賽,爲公益而辯。加油!
【流星劃過】:公益辯論賽最大的亮點在於,讓更多普通人瞭解公益的本質和運行規律,以及到底什麼樣的公益組織才值得信賴,捐錢捐給哪一家才心裡踏實……信息量太大了,看幾遍回放才能琢磨出味來。謝謝,期待下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