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中科院院士當up主,全網求他開課

有人對古今150位科學家的傳記做出研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共同點:

幾乎所有大名鼎鼎的科學家都同時是藝術家,是詩人、是音樂家,甚至是演員。

愛因斯坦一生都在演奏小提琴,直至生命的盡頭依舊不減對於音樂的熱情;

伽利略、薛定諤、麥克斯韋、牛頓都是詩人;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畫畫一絕;

一度被稱爲“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的演員海蒂·拉瑪,研究出“跳頻”技術,爲全球無線通信技術做出無人能及的貢獻。

......

可以說,正是科學和藝術的兼容並和,促成了人類羣星的閃耀時刻。

而藝術是傳播文化的工具和手段,歸根到底,這些科學家都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

爲什麼科學與文化可以相互影響?文化對於科學家有什麼益處?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最近,中國首席深海科學家,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在訪談節目《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中,與我們分享了他對於科學和文化兼容之和的認識。

或許在很多人的固有觀念裡,科學與藝術互不相及,但實際上,兩者之間從來沒有界限,而是相互輝映,彼此可以照亮對方。

科學家同時搞藝術的不勝枚舉,在璀璨的藝術作品前,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科學的魅力。

享譽世界的古典音樂大師巴赫的音樂極具嚴謹性,雖然結構重複、複雜,但聽感無比流暢,極具數字美感,有人還將他的音樂翻譯成函數進行學習。

德國畫家丟勒在18世紀畫梅毒感染者的畫像、準確的東半球大陸版圖、犀牛官方科學形象的版畫......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汪品先的科普中,他也會解釋小說中的深海怪物,會發光的海底生物等在科學中的原理。

小說家福樓拜就曾經在創作《包法利夫人》時說:“時代的前進將使藝術越來越科學化,而科學越來越藝術化。”

藝術是文化的附屬品,也就是說,科學與文化的融合是大勢所趨。

但事實上,這一趨勢在當下停滯不前,難以實現。

我們總是過度強調物質,冷落了科學的文化方面。從高中的文理分科開始,科學與文化之間就出現了斷裂的鴻溝。

在汪品先的形容裡,沒有文化的科學,就像是在做外包工。

就像我國的深海科研領域,曾一度用外國的課題和設備,研究成果最終發表在外國刊物,就是“兩頭在外”的外包工。

而科技創新根植於文化的土壤,汪品先堅信中國古文化蘊含巨大的能量,這是中國海洋科學的優勢,也是中國深海科技彎道超車的關鍵。

“讓中國古文化長出科學的芽,這就是我們擔任的責任。”

於是,在85歲高齡,他向學校主動請纓,開設《科學與文化》這門課,想要在大學階段激發年輕人廣泛的科學情懷。

除此之外,他還堅持做科普,在全網積累百萬粉絲,是大家共同的“爺爺”;當新版《十萬個爲什麼》海洋分冊的主編,將科學魅力傳遞給更多人;

在82歲時,他還下潛至深海1410米處進行實地科研採樣工作。深海里的珊瑚林帶給他愛麗絲漫遊仙境般的體驗,在《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的訪談裡,他還心心念念應該“讓一位詩人也下去,那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

汪品先想極力促成科學和文化的融合,他常常說:“科學不該是一件令人皺眉的事情。科學本來是好玩的,一是有用,而是有趣。”

60年前,竺可楨先生所說的“科學精神”就來自科學的文化層面。“科學有用”,才能贏得重視;“科學有趣”,纔會有爲科學獻身的志士仁人。

而科學進步所必需的原創來源於“有趣”的部分,具有突破性的科學思考和文藝思考之間在創造性之間並無區別。

讓大衆認識到這一點,認識到科學和文化之間本無隔閡,甚至可以合力誕生奇蹟,這是汪品先永恆追求的和而不同。

在《科學與文化》這項課程中,汪品先還給學生寫了一封信,信中再次強調:“文化,要注入科學進展的新鮮血液;科學,要點亮文化積累的智慧之光。”

“我就是要‘鼓吹’文化”,他說。

那麼文化爲科學注入新鮮血液的深層邏輯是什麼樣的?

在汪品先的解釋裡,科學,特別是創新性科學,往往是出於精神動力而不是追求物質目標。

科學成就離不開科學家的精神支撐,文化就提供這樣一種支撐的力量,爲科學家帶來好奇心驅動,鍛鍊他們的創新思維,提供取之不盡的想象力源泉。

牛頓受蘋果落地啓發發現地心引力,就是好奇心驅動的典型。蘋果落地司空見慣,但是隻有牛頓率先基於好奇心深入思考背後的原理。

阿基米德在洗澡時觀察到水往外溢,提出了浮力定律;門捷列夫在睡夢中找到了元素週期表。

牛頓的蘋果,阿基米德的澡盆都不屬於科學的範疇,而創新思維就從那裡萌芽。

愛因斯坦摯愛小提琴,他曾說:“正是音樂賦予我無邊的想象力。”他認爲音樂與物理研究起源雖然不同,但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追求表達未知,兩者之間是相互補充的。

文化可以對科學產生作用,就在於科學從來不是乾巴巴的數字、公式或理論,而是需要在好奇心驅動下對未知事物進行全面的一種觀察。

對於一位優秀科學家來說,具有文化賦予的豐富想象力和好奇心或許比其他素質更爲重要。

汪品先探索深海的科研之路也正是從此出發。

海洋的神秘和遼闊深深令他着迷,幾乎所有人都無法忽視他對海洋的熱愛和付出。

主持人楊瀾在《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採訪完成後,依舊記得他眼中充滿好奇和求知慾的“光芒”。

在82歲時9天3次深潛南海千米後廣泛流傳的新聞照片中,他也像是淘到摯愛寶物的大男孩一樣,笑容裡滿是少年心氣。

但其實他最早是一名地質學家,直至63歲,纔開始做深海研究。

早期的科研條件艱苦,汪品先僅僅靠一碗泥巴和有瑕疵的顯微鏡得到對海洋微古生物的科考成果,並發表《中國海洋微體古生物學》,拉開了中國海洋研究的序幕。

此後的幾十年裡,他不斷推動我國深海研究事業發展,實現我國在深海研究的部分領域彎道超車,首席深海科學家的名號無愧於心。

他總是說“人類對於深海的瞭解還不如月球,甚至不如火星的表面。”然而,地球表面以深海爲主,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佔據六成,而所有大陸加起來還不到三成。

所以他做科研,也做科普,爲的是打開更多人對於深海的認知視野。

在他錄製的視頻裡,粉絲紛紛刷屏叫“爺爺”,他覺得那些彈幕就像下雷雨一樣砸來,他有些驚訝,更多的則是欣慰。

“輪到孩子們了,所以我特別願意出點力氣。”汪品先在《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這樣說。

而行至人生的後半段,平時大方的他“唯獨對時間不能慷慨”,與時間爭分奪秒成爲了他的日常。

同濟大學官方論壇裡,學生們印象深刻的總是汪爺爺辦公室深夜裡亮到最晚的燈和他騎着自行車矯健的背影。

物理學家玻爾茲曼在其《力學原理》一書中,用一首詩作爲開篇:

不懈探求真理,表達力求清晰。捍衛它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固然真理如海洋般廣闊,但科學家投入其中,就像孩子撿貝殼般一樣執着而有毅力,汪品先也不例外。

他重新詮釋了《老人與海》的故事,無關征服與抗爭,而是對大海執着地探索和深情地守望。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遊目騁懷於深海領域,汪老也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海洋精神:是兼容幷包、美美與共的胸懷;更是踏實質樸的堅定步伐。

科學與文化的結合,海洋在各門學科中得天獨厚,對於深海遠洋的探索本身就是詩情的源頭。

而站在國家層面,挺進深海,優化我國的深海戰略迫在眉睫。

“中國近代歷史上吃的虧,基本都在海洋上,非常有需要喚醒大家的海洋意識。”汪品先反覆強調。

70年代起,國人對海洋的認識大多停留在“舟楫之便,漁鹽之利”的功能性思路上,但隨着陸地資源的枯竭,深海資源的潛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關於深海的國際競爭已初現端倪,對於深海的研究將決定未來的世界格局。

但從古至今,海洋都是我們的軟肋,在內向型的中國大陸古文明裡,我們對海疆漫不經心,甚至習慣性將沿海地區看作蠻夷之地。

鄭和下西洋早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但是卻遭到皇權否定,成爲古代中國向海洋發展的終點。

“得起地不足以供給,得起民不足以使令”,以自己爲世界中心,不屑一顧海洋文明的思想可見一斑。

近代的屈辱史才讓我們意識到海疆有多重要,現當代,我國海洋研究也曾走過彎路,只局部於近岸淺海的研究。

但是在汪品先等科研人員始終如一的堅持下,中國在1998年加入“國家大洋鑽探計劃”,用10年拿回南海研究科學主導權。

到2022年,中國已經推動建造自己的大洋鑽探船;“蛟龍號”成功完成七大海區超150次的下潛;“奮鬥號”曾下潛突破1萬米,刷新中國載人深潛的記錄...

2012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再創新紀錄 / 視覺中國

但這些還遠遠不夠,汪品先有着更大的野心,他要實現科學與中國文化在深海領域的統一。

“華夏文化,是振興中國的重要基礎。我們要把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結合起來,打造一個新的華夏文明。”

在節目中,汪品先將人生比作一場遊園會,他做了一個未來五年的規劃,要寫完三本書:兩本有關科學和文化的書,如果還有時間,就寫自傳。

“不是蘇東坡說的飛鴻踏雪泥,我希望能夠踩下一個不可磨滅的腳印。”

耄耋之年,汪品先仍然在深海研究領域潛心求道,燃燒一生奔赴在科研、科普、教學前線,傳遞科學的文化魅力至下一代,爲國家重新找回了海洋自信。

正如毛鋪潛心研究草本內涵,等待歲月饋贈的真年份,讓白酒融合文化基因,打造屬於中國人的原漿至味。

4月21日,由毛鋪草本年份酒打造的高端文化訪談系列《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第二季第九期,主持人楊瀾對話中國首席深海科學家汪品先,與毛鋪一起梳理科學與文化的融合之路,探究中國深海前沿探索與科普教育發展之和。

《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第二季第九期 預告(來源:本站浪潮工作室)

傳遞中國“和文化”是汪品先科普科研的出發點,向內求索,他更將中國古文化看作是深海科技創新的源泉,窮盡一生宣揚文化讓科學生生不息的力量。

正如毛鋪草本年份酒陶缸陳釀,十二年來堅守本心,從大自然和中國“和文化”基因裡提取五種草本精華,順應萬物倫理和科學的發展理念,釀造出一杯和而不同的美酒。

汪品先身上兼容幷包,腳踏實地的海洋精神鑄就了不平凡的波濤盛浪。科學家之外,他的科普也讓更多人感受到好奇和至美、科學和文化的統一。

正如毛鋪人一樣,匠心甄選原料、匠心釀造原酒、匠心創新工藝,以執着匠心,爲白酒風味與極致體驗的兼容幷包展示出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