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中科院院士劉嘉麒,自曝每天熬夜到2點,熬夜原因叫人破防
學生能夠安心在教室裡學習,享受生活中的小確幸,除了與家長努力賺錢供養他們以外,還離不開無數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把這些毫無血緣關係的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般教育,真心希望他們未來能夠成爲棟樑之材。此外還有無數人在爲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默默奉獻。
82歲院士劉嘉麒自曝每天熬夜到2點,熬夜原因叫人破防
很多年輕學生都有熬夜的習慣,有人在熬夜學習,有人在熬夜刷手機打遊戲。雖說這種方式不健康不被提倡,但是有些人熬夜並不是爲了自己,而是讓自己的每一天都變得更有意義,竭盡所能爲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中科院院士劉嘉麒,是我國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博士生導師,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河南地質大學、南開大學、鄭州大學等兼任教授。
在爲社會培養精英的同時,也通過網絡面向青少年學生開展地質科普工作,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爲地質領域挖掘更多潛在人才,被學生們親切地稱呼爲“火山爺爺”。
不過劉院士自曝一個鮮爲人知的學習習慣,那就是熬夜。從年輕的時候就養成了熬夜學習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別看他現在已經82歲高齡,每天仍舊堅持學習到凌晨2點才睡覺。
同齡人可能早就已經退休頤養天年,他卻仍舊爲了教書育人而孜孜不倦。兩院院士是我們國家科研領域的瑰寶,無數人勸他要多多休息,調整好自己的身體健康,可是他仍舊不忘初心,幾十年如一日般學習到深夜。
有人問起劉院士爲啥如此拼搏,他卻回答得非常有擔當。他告誡大家不要總說年輕人不能吃苦,他們這一代人多吃苦,就是爲了下一代人不用吃苦。
很多年輕學生看到感動不已,劉院士真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代表人物。雖說沒有要求年輕人和自己一樣,但是年輕人也會受到火山爺爺的感染,不敢意思再摸魚擺爛,否則對不起劉院士的良苦用心。
劉嘉麒院士也曾經歷考研二戰,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值得學習
劉嘉麒院士1941年出生於遼寧丹東,19歲考入長春地質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吉林大學地質系。拿到碩士研究生學位後,以助教的身份留校工作,而後被分配到遼寧營口地質隊擔任技術員。
恢復高考後,劉嘉麒再次考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碩士學位,以彌補時代背景下對其學業造成的影響。二戰上岸後,也成了恢復高考後的首批研究生。在中科大讀研期間,還兼任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從這時起他就養成了熬夜學習的習慣。
白天忙於工作,只能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只有在晚上才能系統學習。通過他的努力,成爲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博士學位獲得者,師從地質大師劉東生。博士畢業後,就留在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工作,用15年時間從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一路晉升爲研究所所長。
劉嘉麒共發表過論著211篇,多次承擔國家級科研攻關項目,先後獲得部級以上獎勵6次,培養碩博研究生人數超過60人,引導學生做好學問的前提是學會做好人,62歲那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院士堅持表示,科學傳播是科學家的天職,通過科普能起到淨化社會的功能,這也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科學家應當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他經常通過網絡課程,給青少年學生講解自己在地質研究中的苦與樂,時刻不忘提醒學生要懂得感恩,熱愛祖國。
學習習慣因人而異,熬夜也要保證充足休息
從事地質科考研究這60餘年裡,劉院士足跡遍佈七大洲五大洋,耄耋之年仍舊爲了傳播知識教育下一代而努力奮鬥,這份執着的精神令人動容。
與劉院士當年考研的環境相比,現在的大學生學習環境要幸福多了。相關部門出臺諸多利好教育政策,扶持學生的升學和就業,只要學生積極上進,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線,就不愁沒有好的去處。
雖說熬夜不值得提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不同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同。有的學生就適合早睡早起,早上精力充沛頭腦清晰,記憶力和反應速度都更適合學習和記憶。有的學生適合熬夜學習,白天環境吵鬧,容易被人打擾而分心,晚上夜深人靜專注力更高,更適合專注的思考。
兩種學習模式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即可。最主要的是保持充足的睡眠,若晚上熬夜,中午可以適當睡午覺補充體力,畢竟身體健康才能像劉院士一樣,爲祖國健康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
今日話題:大家平時喜歡起早學習還是熬夜學習?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