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真實故事:日本人殺英國人,中國漁民出手了

1942年10月2日,天剛矇矇亮,東極島附近的漁民,突然聽到了一陣巨響。

這裡位於中國東海,向東十多海里就是公海航線,巨響正是從那裡發出。

人們擡頭遠望,一艘大型貨船的船體已經傾斜,船頭高高翹起,艙尾沒入海中,就要沉船了。

海上起了東北風,浪潮起伏,挾裹着木板、布匹還有一些難辨其形的物體漂過來,湊到跟前纔看清,是一羣外國人。

他們大多衣不蔽體,嘴裡嘰裡咕嚕說着什麼,有人舉起一塊牌子,上面寫着5個字:香港英國人。

不遠處,槍聲此起彼伏,混雜着日本人的叫囂。

一邊是窮兇極惡的日本兵,一邊是奄奄一息的英國人。

中國漁民本可以退回家裡,相安無事,但他們還是出於樸素的正義,向無助的英國人伸出了手。

因爲他們,本該魂歸大海的384名英國人活了下來。

但日本官方拒絕承認這段歷史,很多英國人也不知道這場災難,而那些救人的中國漁民,仍然過着出海打漁的尋常生活。

70多年時間過去,巨輪沉入海底,當事人接連離世,一段真實的故事,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掩埋在歷史長河中。

直到2014年,一箇中國人偶然聽說了這個故事。

他用8年時間,輾轉英國、美國、日本、中國尋找相關人證與物證,最終拼湊出了故事的全貌。

9月6日,該紀錄片被搬上大熒幕,名爲《里斯本丸沉沒》。

電影上映當天,票房只有36.8萬元,但豆瓣評分高達9.3分,因爲“自來水”推薦,影片目前的票房超過1900萬(9月20日),成爲2024年國產紀錄片內地票房冠軍。

有人說,里斯本丸沉沒了80年,但很慶幸,有人打撈起了這段歷史。

*以下內容含劇透

01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火燒到香港,駐港英軍與日軍鏖戰17天之後宣佈投降。

香港淪陷,8500多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盟軍戰俘被關入了深水埗、北角等處的戰俘營。

另一邊,隨着戰事擴大,日本國內勞動力嚴重匱乏,遂打起了戰俘的主意。

從1942年開始,戰俘陸續被送往日本,里斯本丸號,就是運送第二批戰俘的貨船。

里斯本丸的甲板之上,是778名日本士兵和乘客,同時裝載了火炮、布匹等累計1676噸戰略物資。

甲板下層則被重新改造,分爲前、中、後三個貨艙,每個艙分成上下兩層,每層又設計成階梯式結構,以便裝載更多人——準確地說,是1816位英軍戰俘。

9月27日,滿載着戰俘的里斯本丸從香港啓航,朝日本駛去。

這是一艘移動的地獄,由於艙小人多,戰俘們只能肩並肩擠坐在一起,完全無法躺下,艙內空氣渾濁,痢疾、白喉、登革熱肆虐,接連有人倒下。

按照《日內瓦公約》,運送戰俘的船隻應該有紅十字標記的旗幟。

但異地關押戰俘,本身就違反了《日內瓦公約》,更不用說1800多位戰俘都被丟進狹小密封的艙底,毫無人道主義可言。

出於心虛的原因,里斯本丸號並沒有做特殊標識。

按照原計劃,里斯本丸應該與其他運送戰俘的船一起,在兩艘日本軍艦到護航下回到日本。

但因爲暴雨,加上當時的船長也感染了登革熱,里斯本丸交由一個二等兵駕駛,結果陰差陽錯,駛入了交戰區海域。

“全副武裝”的里斯本丸,被正在偵查的美國“鱸魚”號發現,理所當然發動了攻擊。

里斯本丸被魚雷擊中,3號艙進水,船體開始傾斜。

但關押在艙底的戰俘們對此一無所知,他們只聽到交戰的炮火,隨後日本人停止供應食物、水,也不再提供照明,而是命令3號艙的戰俘們徹夜泵水,將漫進來的水排出船外。

否則,水漫上來,他們只能等死。

因爲爲了防止暴動,日本人早已用木板釘死了艙底,甚至上層還加蓋了布料,他們逃不出去。

絕望中,3號艙戰俘開始自救,還嘗試用摩斯密碼和1號、2號艙的人互通信息。

“船進水了”,“我們這裡情況很不好”,“兩個人死掉了”……

稀薄的空氣,沉悶的環境,未知的恐懼,千頭萬緒涌上來,有人出現了幻覺,他一邊踩着水泵,一邊問身邊的人,“我是在地獄嗎?”

有人摸出一把餐刀,從封死的木板中找到一條縫,接力劃開一道口子,總算能呼一口空氣,總算能逃出底艙。

然而到了甲板才發現,船身已經傾斜,大部分日本士兵已經登上了另一艘前來救援的軍艦,僅剩幾個敢死隊的成員,對着逃出來的戰俘瘋狂掃射。

原來,日本人將戰俘封死在艙底,就是想讓他們葬身大海,好把責任甩到美國頭上。

但求生的本能戰勝了一切,第一批戰俘逃出來,被槍擊身亡,第二批戰俘逃出來,制服了幾名日本士兵,越來越多的人逃了出來。

會游泳的人跳進了大海,不會游泳的人扒着木板浮在水面上,奮力向岸邊游去,直到他們遇上中國漁民。

02

天亮了。

時間來到上午9點07分,里斯本丸已然沉沒,黑沉沉的海面上,滿是屍體、布匹和雜物。

逃出來的戰俘們劃過一個又一個同伴的屍體,迎面而來的,是簡陋破敗的中國小漁船。

漁民們聽不懂他們說什麼,更多的戰俘已經沒有力氣說話,但一切無需多言。

島上能出動的漁船悉數出動,小木筏上乘不了多少人,就一趟一趟地跑,直到午夜,累計有198箇中國漁民,出動46艘漁船、65船次,冒死救下了384名盟軍戰俘。

漁民們還將自己平日捨不得吃的食物、衣服拿出來,讓戰俘果腹禦寒。

戰俘被安置在村裡的天宮廟,廟裡的天后神像莊嚴,保佑着漁民們出海順利,對漁民來說,世代流傳下來的習俗,一直是誰家有難,全體出海,活着要帶人回來,死了,也要帶屍體回來。

因此,哪怕有生命危險,他們也不會置戰俘於不顧。

更重要的是,因爲中國漁民的出現,日本人企圖殺死戰俘的行徑有了見證人,他們只能改變策略,也開始打撈戰俘。

根據統計,因爲3號艙進水,艙內全部戰俘遇難,再加上日軍槍擊、溺水、瘟疫等原因,出發時的1816位戰俘,最終有828人死亡。

如果不是中國漁民,這個數字恐怕會更多。

圖:央視新聞

但日本人並沒有就此罷手。

第二天,幾架日本飛機就飛到沉船附近的海域轟炸,4日,5艘日本軍艦包圍了青浜島和廟子湖島,200多名日軍登島搜查,毆打中國漁民,威脅他們交出戰俘。

爲了不連累無辜的漁民,英國戰俘選擇主動站出來,下午兩點,381名英軍戰俘被押上日艦,他們向漁民告別,有人特地留下了紀念物,以待日後報答。

另外,還有3名戰俘藏到了一個海邊的巖洞中,漲潮時洞口被封,躲過了日軍搜查。

三個人經多方輾轉,最後被送到重慶,成爲揭露日軍罪行的證人。

· 3名獲救盟軍與中國軍民在舟山合影,圖:舟山東極歷史文化博物館

此後,英國政府控訴日本虐待戰俘,違反了國際人道主義,但日本方面否認該指責。戰火還在繼續,因爲戰時通訊不便,那些英國戰士的家屬並不知道,自己的親人已經葬身異國海底。

即使接到死亡通知,他們也不知道,這是日本士兵人爲造成的死亡;而即便是戰後,當初作出絞殺命令的日本軍官,也因爲戰死逃過了軍事法庭的審判。

只有駕駛里斯本丸的船長出庭接受了審訊,而他的回答是,作爲一個平民,他不敢違抗軍官的命令。

還有那個發射魚雷的美國大兵,他只是做了一個在當時看來非常正確的決定。在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後,這個美國人的後半生,都在懺悔中度過。

800餘人葬身大海,歷史就這樣翻過一頁。

親歷這段故事的人,一個接一個離世,很少有人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曾有一羣中國漁民,救過一羣素不相識的英國人。

那些奮力揮動的船槳下,是樸素的、不滅的人性的光輝。

沒有人講過這個故事。

03

時間來到2014年,《後會無期》在東極島拍攝,導演韓寒和製片人方勵聽說了這個故事。

韓寒創作了電影同名主題曲,歌詞是這樣的:

當一艘船沉入海底

當一個人成了謎

你不知道他們爲何離去

那聲再見竟是他最後一句

而方勵想做點別的。

方勵本身是做海洋科學探測和地球科學的,有自己穩定盈利的公司,研發了75公斤起飛重量的無人直升機、國家海洋863計劃第一個深海無人電動作業的機器人等產品。

海洋探索之外,方勵也會做一些電影項目,參與了《觀音山》《百鳥朝鳳》《萬物生長》等的製片監製。

用他的話說,自己“白天做科研,晚上做電影”。

· 方勵

在聽說了二戰沉船的故事之後,方勵出於海洋技術專家的好奇,決定探索一下沉沒了70餘年的里斯本丸號。

2016年10月,方勵帶着團隊抵達舟山東極島海域,藉助無人機、磁探等現代科技,發現了海底30米處的沉船。

這與當年日本軍方留下的沉船座標,相差了36公里。

爲了進一步驗證,2017年,方勵再次奔赴舟山,利用水下三維聲吶成像,進一步確認了海底船隻的機械結構和物理材質,與里斯本丸的船體細節吻合。

方勵發現了里斯本丸的真身,而當年利用羅盤測出來的座標,存在很大誤差。

70多年的時間,鋼筋鐵鑄的里斯本丸,早已被柔軟的海洋生物覆蓋,沒有人追問過故事的後續嗎?

電影人的好奇又出現了,方勵請託尼·班納姆博士做歷史顧問,英國退役少校費恩祺做軍事顧問,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親歷者和後代。

兩年時間,方勵找到了沉船事件僅剩的三位當事人,其中兩位是倖存的英國士兵託尼·莫斯利和威廉·班尼菲爾德,還有一位,是中國漁民林阿根。

· 中間爲林阿根

此外,方勵還極盡所能,找到了中、日、英、美等380多位事件當事人後代,並和其中150多人當面交流,儘可能從中、英、美、日多方視角,無限接近里斯本丸沉船的真相。

在此之前,方勵從來沒有當過導演,其中艱難,也超乎想象。

爲了還原歷史場景,他曾用動畫來展現里斯本丸上的故事,又請央美雕塑家做人物泥塑,還嘗試將平面照片還原成三維,再用光學三維掃描建模,還有動態掃描、數字貼片……

但所有這些辦法建模做出來的人物,總是達不到他想成呈現的畫面。

所有的方案一遍一遍地試,僅僅試驗,就用了一年半的時間。

最後終於確定了動畫方案,與常規動畫不同的是,里斯本丸號畫面中的人物是靜止的,背景是動態的。

我去看了《里斯本丸沉沒》,不得不說,靜態的人物弱化了人的表演,讓人更加集中於不斷變化的背景,搭配上槍聲、浪聲、咒罵聲、呼吸聲、求救聲,彷彿也置身於那個晦暗不定的夜晚、那艘風雨飄搖的船上。

那種緊張的氛圍,對味了。

但現實卻是,資金鍊斷了。

因爲全世界奔波,還不斷試驗,再加上疫情導致拍攝週期不斷拉長,紀錄片拍到最後,沒錢了。

方勵賣掉了自己的房產,才籌集到了足夠的資金,完成了拍攝。

從2014年聽說,到2024年上映(2023年在英國首映),方勵用10年時間,終於打撈起了里斯本丸沉沒的歷史,完成了自己的講述。

故事講完了,方勵也70歲了。

04

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一方面真心推薦大家去看一看《里斯本丸沉沒》這部紀錄片,另一方面,是因爲我被方勵感染了。

在《里斯本丸沉沒》的評論區,有人感謝方勵講述了這段空白歷史,也有人稱讚他理想主義的堅持。

但相比榮耀與稱讚,方勵卻說,“感謝你給我機會上場”。

2002年的大連5.7空難,方勵的公司曾接受委託,打撈起事故飛機的黑匣子。

當時,有關部門的人對他表示感謝,他說,“我應該感謝你給我機會上場。”

因爲自己不是國家隊,能夠有機會參與到歷史事件中,證明自己,是自己的幸運。

今天的《里斯本丸沉沒》也一樣。

他70歲了,人生能有多少機會,在這樣宏大的歷史事件中,留下自己的記錄。

我想,這也是紀錄片與方勵帶給我們的思考。

歷史的車輪碾過,人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塵埃。

但在有限的時間裡,去嘗試、去折騰、去哭、去笑,何嘗不是精彩的一生。

圖:里斯本丸沉沒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