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年代風靡大人小孩!電子遊樂場為何從興盛走向沒落?

臺北縣聯合查報小組出動,取締違法遊樂場業行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0/12/12 徐燦雄攝影)

在現代,電玩已成爲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娛樂之一。手機遊戲、電腦遊戲等多樣化的選擇讓人樂此不疲。而在80、90年代,當時的人們則是前往電子游樂場,各種遊戲引起了風潮,各式機臺引來羣聚圍觀,只不過在法規和時代的演變下,電子游樂場的數量逐漸減少。

臺北縣聯合查報小組出動,取締違法遊樂場業行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0/12/12 徐燦雄攝影)

在80年代,當時由日本公司推出的「小蜜蜂」、「小精靈」、「大金剛」」引入臺灣後,刺激的射擊遊戲在臺灣掀起了「小蜜蜂」熱潮,街機遊戲更是風靡全臺,成爲80年代最受歡迎的娛樂,生意火紅的遊樂場,往往需要讓顧客排隊輪候才能一玩,每一臺機臺都能帶來豐厚的利潤,在當時電子游樂場無處不在,臺北市曾有超過3萬家之多。

這也讓業者動起了歪腦筋。部分無良業者將賭博性的「777水果機」、「小瑪莉」等非法機臺混雜在一般遊戲中經營,引發了治安問題。1996年更發生了轟動一時的「周人參電玩弊案」,讓社會進一步重視電子游樂場的亂象。

臺北縣聯合查報小組出動,取締違法遊樂場業行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0/12/12 徐燦雄攝影)

臺北市政府於1994年開始大力掃蕩賭博遊樂場,並且在1997年訂定了《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遊樂場必須遠離學校、醫院等場所一定距離,才能獲得營業執照。立法院於2000年通過《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將電子遊戲機分爲「益智類」、「娛樂類」和「鋼珠類」3種,而在各級地方政府的跟進,傳統電子游樂場日漸沒落,並且給社會不佳的觀感。

不只是法規和社會印象,由於近年來,電腦、網路、手機的興盛,讓玩家有更多選擇,進而使得電子游樂場逐漸減少,合法的數量也是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