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父捐眼角膜遺愛人間 兒不捨:貢獻社會是父親生命的延續
臺北榮民總醫院今舉辦「心傳真愛-110年器官捐贈感恩會」,陳耀茂老伯伯的兒子陳盛章(左1)以器官捐贈者家屬代表身分出席,中間爲受贈者代表徐浩成,右邊則爲徐太太。(林周義攝)
受贈者及捐贈者家屬於「大德日生紀念園區」永生樹旁,對捐贈者的大愛表達謝意。(林周義攝)
受贈者家屬爲陌生捐贈者寫下卡片,表示會用餘生的生命感念捐贈者,願捐贈者家屬一生平安。(林周義攝)
77歲的陳耀茂老伯伯,1997年起在臺北榮民總醫院擔任志工,看盡生離死別,亦聽聞許多病患等不到器官移植的故事,生前揹着家人簽署了器官捐贈同意書。去年底陳伯伯因肺癌住院,在臨終前3天,家人獲知器捐意願後,決定助他完成最後心願。兒子如今回憶起父親,仍會眼眶泛淚、雙手顫抖,他表示,父親助人重見光明,是父親對社會的貢獻,也是父親生命的延續。
陳伯伯是陸軍准尉退伍,與妻子育有2子,家庭和樂,也是北榮優秀志工。1997年起,陳伯伯在北榮思遠1樓及出入院櫃檯服務,志工生涯長達22年,數度獲得志願服務獎項。因看盡生離死別,有感於過去不少病人等不到器官捐贈的憾事,生前便揹着家人簽署了器官捐贈同意書,決定日後貢獻自己,遺愛人間。
陳伯伯的兒子陳盛章今以器官捐贈者家屬代表身分出席北榮「心傳真愛-110年器官捐贈感恩會」,回憶起父親離世的那段日子,他眼眶泛淚、雙手顫抖地緊緊握住公事包。父親住院的最後日子,他得知父親不願意急救,曾簽署DNR,但在被護理師告知後,才知道父亦親簽署了器捐同意書。
在父親臨終前3天,陳盛章與父親再度確認器捐意願,雖然父親不能說話,但是他能感受到父親的堅定。他與家人,尤其是母親都非常不捨,但是他們認爲必須幫助父親完成最後心願,因此也尊重父親的遺願。
陳盛章回憶父親的個性時表示,父親應是希望捐出所有能用的器官,儘可能幫助人,不過由於父親已經癌末,擔心癌細胞擴散至其他器官,最終只捐出了眼角膜。視覺是五官中最重要的,若沒有視覺,什麼事都做不了,父親的離世協助了其他陌生人重見光明,得以幫助別人的家人,這是父親對社會的貢獻,也是父親生命的延續。
今日的感恩會中,41歲的徐浩成先生以受贈者代表身分出席,他過去在大陸經商,依照人生規劃,35歲便帶着妻子回臺,但一回來就診斷出腎衰竭,妻子開玩笑說,先生回臺的心願完成了,「只是沒想到是以這樣的方式回來」。
徐浩成與妻子是樂天派,人生信仰是「活在當下」,因此確診的日子仍積極面對,閒暇時爬山、看電影,只是需要固定回診進行腹膜透析。耗費了5年的等待,徐先生接受了陌生人所捐贈的腎臟,在病房甦醒的那一刻便感覺生活不一樣。如今的他與太太,每晚睡前都會摸着開刀的部位,隔空對陌生的捐贈者表達感謝。徐浩成表示,現在的他更珍惜生命,戒了酒、戒了煙,只是偶爾還是會忍不住吃點零食。
北榮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表示,死後把器官留給病人是大愛的傳承,1987年臺灣正式通過腦死判定法律,政府積極勸募之下,約在15-10年前,臺灣開始了大愛捐贈的風氣,每100萬人口有4、5個捐贈者,1年約有100個,但在近5年則沒有增加,原因是傳統上對「全屍」的概念,亦有家屬希望搶救到最後1分鐘而失去捐贈機會。
劉君恕表示,去年初至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器官捐贈比例稍微下降,原因是民衆不便到醫院看病,溝通上會有不易。疫情期間,醫院也無法跨院拿器官,遇到了瓶頸。他非常感謝捐贈者的大勇氣,同時也希望藉由捐贈感恩活動,促進臺灣的捐贈風氣,讓病人遺愛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