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癌症新藥納健保卻限縮給付 病友看得到、用不到

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臺灣病友聯盟共同呼籲,合理保障新藥新醫療科技預算,不要強迫瘦身,未來更應逐步擴大規模,以改善新藥不合理被限縮的情況,確保病人受到即時適切治療。(王家瑜攝)

陳媽媽是肺癌患者,自費使用標靶藥物超過4年,花費超過700萬元,好不容易等到藥物今年初納入健保給付,卻因「未經化療失敗」而不符合給付條件,讓全家陷入天人交戰。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108年以來共有48項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高達67%的條件限縮不符合國際臨牀指引,導致病友看得到、用不到。

癌症希望基金會倡議發展部主任蔡士敏指出,近年健保署致力於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112年迄今納入健保的品項,相較是110年至111年的2倍之多,然而看似漂亮的數字下,卻暗藏不符合國際治療指引的限縮條件,藥品「被迫瘦身」成爲常態。

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108至113年8月期間,共有48項癌症新成分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有67%的給付條件不符合國際指引,其中血液癌症共16項全部都被設限、肺癌8項新藥中有50%被限縮、乳癌8項新藥亦有62.5%被限縮。

蔡士敏表示,常見的限縮條件有3種:「限縮療程或時間」,例如乳癌標靶藥限縮24個月、多發性骨髓瘤標靶藥限制療程等;「限縮使用對象」,例如晚期患者纔可以使用、未經化療失敗不得使用等;「不得並用或替換」,例如免疫治療無效者,不得再申請標靶藥物的健保給付。

陳媽媽自費使用肺癌標靶藥物超過4年,花費超過700萬元。女兒透露,雖然家裡狀況算是還不錯,但用藥多年以來,幾乎快要被經濟重擔壓垮,儘管該藥物今年初納入健保給付,媽媽卻因爲沒有經過化療失敗,而不符合給付條件,因此陷入天人交戰,究竟要不要換成化療,「我們都是溺水的人,好不容易有個方式可以上船,卻要求必須使用到破掉的救生圈才能上船。」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前副院長陳志毅指出,以肺癌爲例,健保給付規範的文字看似限制不多,但臨牀用藥上卻有一些「緊箍咒」,讓醫生爲病人開處方時綁手綁腳。 臺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也表示,血液癌症新藥被限縮情況嚴峻,雖能理解健保預算有限,無奈之下必須妥協,但臨牀上也看到許多病人只能自費咬牙苦撐或放棄治療,希望健保能改善給付條件,讓治療更接軌國際。

健保會將在後天(25日)進行明年度總額協商討論,新藥新醫療科技預算往往是各界關注重點。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臺灣病友聯盟共同呼籲,合理保障新藥新醫療科技預算,不要強迫瘦身,未來更應逐步擴大規模,以改善新藥不合理被限縮的情況,確保病人受到即時適切治療,纔有機會達成賴清德總統宣示的「119年降低癌症死亡率3分之1」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