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花蓮大震揭電力警訊 供電韌性 結合民間參與
臺灣面臨缺電危機,核電仍佔有一定比重,由於核三廠(圖)2025年到運轉年限,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日前甚至說,相關單位規畫把已停機的核能機組,維持未來緊急使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日前在竹科與半導體業界代表進行會談,與會代表提到,半導體業界已在討論,是不是乾脆半導體企業自己組團蓋核電廠,讓產業用電自給自足,不要跟民生用電有衝突。
政府再三保證未來不缺電,要產業界放心。曾有學者預估今年夜間備用容量率四點八%,備轉容量率負○點二%,二○二七年夜間備用容量率是○點三%,備轉容量率是負四點七%。爲因應缺電風險,業者若要擁有專屬電源,或可參考過去科學園區民營電廠直供經驗。
九二一大地震的一片漆黑後,「位於竹科的新宇汽電共生公司曾讓高科技不斷電,保住科學園區廿幾家半導體業晶圓製造的生命線,也照亮臺灣電力發展的新方向…」曾被認爲民營電廠有顧客導向特質,可解決某生產特殊的電力運作需求。因此「蓋電廠發電賺大錢」曾被視爲金雞母。但好景不常,在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下關門停止運轉。
這次花蓮大地震造成中北部及東部多部發電機跳機,但核三廠並未跳機,地震發生後全臺約有卅幾萬戶停電,未發生大規模停電,應給臺電鼓勵。但以後是否能如此幸運?民衆對核安問題總是不放心,但對電源供應充足及降低發電污染的期待是不變的。
的確,最近國外高耗電行業漸漸認識到「先進核能在能源轉型中的作用」,不僅有助於高耗電行業實現碳減排目標,還將支援新型清潔能源開發,滿足多樣化的能源轉型需求。一些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廠商的商業模式,已從提供清潔、穩定的電網電力計劃,轉向爲超大型資料中心、石化產業合作伙伴和新興的綠氫產業等「龐大的清潔能源消費者」提供服務,是目前SMR廠商研發及商業化的推動力。另有能源投資和生產公司擬提供標準電力設施,與SMR廠商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保證發電並負責處裡核廢料問題,這可能是不願擁有和運營自己SMR的最終用電大戶的一種選擇。
在臺灣,業者自己組織團隊來蓋核能發電廠的可行性,則須觀察產業界的真正需求及影響力有多大。
許多先進國家包括日本,已有序完成電業自由化。在臺灣電業改革上,原規畫第一階段先推動綠電自由化及電網公共化,接着推動能源轉型、逐步完成電業自由化,落實綠色產業發展。二○一七年通過《電業法》修法,要求臺電須於六至九年內推動「電業自由化」,將臺電分割爲發電、輸配電、售電三項事業,開放市場競爭。現在政府說因新增二○五○淨零碳排任務,加上臺電近年財務不佳,擬放棄電業法明定的「廠網分離(分工)」,臺電無需分割,這是電業改革的停滯。
政府雖已建立臺電的電力交易平臺,但在電網運轉與電力市場監管機制還沒健全下,這樣永遠是球員兼裁判,業者是否能同意這種作法有待觀察。未來邁向淨零碳排的路上,國營電力公司需要結合更多樣的民間力量,維持供電韌性,甚至協助全黑啓動。建議電業法再次修訂時,應考慮建立具透明及公信力的電力交易市場及獨立電力調度中心,制度化電網運轉及電力市場監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