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訪 固態電池投資人圓桌訪談:看好鋰金屬硫化物技術路線,把握關鍵時間窗口

今年以來,有多家固態電池企業在一級市場獲得了新的投資,包括但不限於SOLiTHOR、衛藍新能源、高能時代、恩力動力、輝能科技、Factorial Energy。

近日,36氪曾持續關注的固態電池企業「恩力動力」獲得了超過2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藉此機會,36氪和恩力本輪及上一輪的多家參投機構的投資人聊了聊關於固態電池的開放性話題,包括本輪領投方紅杉遠景碳中和基金合夥人左林、日初資本合夥人楊凝、上輪領投方微光創投投資總經理徐越、以及連投兩輪的博潤資本合夥人姚磊。

恩力重要的合作伙伴 “國際鋰離子電池之父”、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古迪納夫教授(John Goodenough)

Q1 如何客觀評價固態電池賽道的不同技術路線?初創公司如何強化自身優勢?

左林:市場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氧化物和硫化物兩條技術路線,綜合評估來看技術難度其實差不多,氧化物以半固態的形式落地會更快一些,硫化物相對來說研發週期更長,但未來有可能形成全固態電池解決方案。

初創公司需要在保證研發進度的同時,提升未來量產和交付能力,硫化物電池在初始商業化階段肯定要瞄準對價格不敏感的高端應用場景,雖然犧牲部分循環壽命,但能滿足高能量密度的要求。

楊凝:聚合物目前發展相對受限,氧化物被寄予厚望,但有較嚴重的界面問題,因此更多是半固態產品;硫化物電導率最好,電化學窗口寬,但因材料性質需改性或進行塗覆,對加工環境有獨特要求,因此產業化難度較大。

初創階段主要看技術實力,但從實驗室到中試,較強的商務能力、工程化能力等都非常重要,產品必須能夠在實際場景中進行研發、使用,才能夠進行放大和商業化。

姚磊:三種技術路線,各有利弊。國內創業公司基本沿襲氧化物、聚合物的技術路線,一方面考慮到製備難度以及產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也有硫化物技術專利面臨日韓企業封鎖的風險。恩力動力一直堅持硫化物技術路線的研發,同時在業內有領先產品的推出,證明恩力在硫化物電解質與電池工藝上的積累。

創業公司在新技術領域有更強的衝勁和成功概率,相比於傳統動力電池廠商,創業公司沒有研發和商業化的包袱。但創業公司在供應鏈以及產業化的道路上會遇到更多的阻礙。我們更關注團隊和技術路線的特點,動力電池市場很大,但新技術需要有突破性、特有性,這對於公司的產業化、資本化都至關重要。

徐越:電池性能的優劣是由材料體系、工藝體系決定的,那電池性能會被它最大的短板拖住。我們希望能尋找到持續迭代和技術路徑上接近終局的公司進行投資。因此我們更看好離子電導率高於傳統電解液的硫化物。

對於恩力這樣以頂尖技術、鋰負極和全固態作爲發展目標的企業,需要在各個材料體系上均有突破,每一塊都不能落下。對於一些走小技術迭代小改進爲主的企業,需要有非常非常快的落地量產速度。我們更看好前者。

固態電池技術路線對比

Q2 海外上市公司是否已經佔據優勢位置?對於商業落地重要時間節點的判斷?

左林:我們研究了全球範圍內做硫化物固態電池的企業,在產業化進度上基本保持一致,具體到產品的某些性能指標、測試結果,特別是能量密度,恩力有一定優勢。這也是我們最後會選擇投資恩力的原因。

對於小規模落地,在一些對循環壽命相對要求不高的場景,目前來看2025年就會有一些高能量密度、循環壽命比較低的產品問世;而大範圍商業化,2030年應該是可以實現的。至於動力汽車領域,這個週期可能會更長一些。

楊凝:上市並非意味着在業務上已經有大幅度領先,多數公司也是在中試到量產階段的工程化研發階段,中國仍有機會快速趕超,且中國有較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可以依託,未來中國一定會有固態電池全球領先企業。

根據頭部企業的研發狀況,預估大規模商業化是在2028年到2030年。

姚磊:美元投資人與境外產業方對於新技術的接納程度更高是基於過往項目經驗得出的特點,但公司目前主要的市場在日本和中國,尤其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近幾年發展迅速,政策紅利巨大,這是海外公司所不能享受的獨有優勢。同時,日本市場在產業化進程和工藝嚴謹度方面都有不錯的口碑,能夠幫助公司在中期發展中迅速完成中試到產業化的過渡。

我們預計在2025年前後,但需要注意的是,固態電池和液態鋰電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共存,固態鋰電池的應用會是一個過渡狀態。此外,現在鋰電池的發展相較於過去更加迅速,因此過渡時間和轉折點可能會更早到來。

徐越:國外公司研發時間的確比中國公司早半年到一年,但是國外的量產化能力、以及使用新電池技術的意願及需求都不及中國。並且很多國外上市公司是通過SPAC上市,並沒有產業化營收,其實就所處的階段來說與國內的幾家固態電池企業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2022~2023年會有一批領先的固態電池企業逐漸發佈車規級電池。認爲最早的商業化轉折點將會在2024~2025年。

Q3 半固態是否具有過渡期必然性?從中試到量產所需的關鍵性因素?

左林:行業對鋰電有一個長期共識,技術迭代還在進行,且升級速度非常快,現階段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提升也藉助了一些鋰離子電池的新技術。所以我們認爲鋰電、半固態、固態電池在一定時間內會有各自的主流市場,而且固態電池即使在2025年商業化,早期價格還是比較貴的。

在從中試到量產的過程中,固態電池要儘可能找到更多應用領域,在市場實踐中打磨產品,獲得有效反饋,理順供應鏈,建立共贏的合作關係,以提高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

楊凝:半固態產品如果能在能量密度和綜合性價比上較傳統產品有所提升,是有其意義和價值的。

如果進入中試階段,意味着有重大突破,從中試到量產,主要還是設備、工藝層面需要在放大化的基礎上進行穩定生產,且這個過程需要較長時間的驗證和試驗,並非單點的技術問題。

姚磊:新技術都有過渡過程,不僅是對技術成熟度的過渡,也是對於恩力固態電池產品商業化的過渡。而在企業內部有產品的階梯佈局,也有利於公司未來收入結構進一步的優化。

徐越:中試線建成後最重要的工作是驗證電池量產的可能性,以及爲Gwh工廠定下全面的SOP,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看好恩力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去走。而不是電池沒有定型就去匆忙建設Gwh工廠的公司。

不應拘泥於半固態和全固態的概念,需要關注的是能否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環壽命這些關鍵指標。一個電池如果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壽命長,那不管是不是全固態,都會是最終的追求。

Q4 固態電池能否動搖鋰離子電池的市場地位?能否直接打開動力電池市場?

左林:從市場的角度來說,特別要考慮價格等多重因素,固態和鋰離子電池應該還是會在比較長時間內保持共存的狀態,我們認爲這個過程可能會 5 — 10 年。下一步固態電池會持續技術迭代,目前固態電池的循環壽命還比鋰離子電池低,我們預計首期交付的商業化產品循環壽命在1000 次,這樣的話固態和鋰離子電池都會各有各的市場。在動力電池領域可能會先面向高端標杆車型,再向主流車型滲透。

楊凝:未來鋰離子電池市場的格局是會呈現不同性能產品的分化,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同時可能售價也較貴的固態電池產品會從高端車型開始商業化。固態電池企業也會在未來的市場中有一席之地,特別是在利潤格局上。恩力目前已在無人機領域佈局,也在拓展動力產品。

姚磊:固態和鋰離子電池更有可能是齊頭並進的策略,從ATL的發展歷史來看,也是從消費/3C等領域切入,後來進入動力電池等領域。有可能直接進入動力電池領域,但這是一個逐步滲透的過程。從生產角度而言,對於上游及設備也會是變革機會,從恩力設備廠商擁抱創新,聯合開發的態度,也能看出這方面的改變。

徐越:新興的固態電池企業,最終會替代掉傳統電池企業裡沒有持續研發能力,只有落後產能的公司。會最早從對高性能電池需求迫切的無人機、醫用等領域開始,逐步進入動力電池和消費電子領域。

固態電池和鋰離子電池材料對比

Q5 恩力動力的優勢和有待補足的地方?恩力是否有明確的第二增長曲線?

左林:硫化物固態電池的專利處於比較封閉的狀態,恩力在專利的問題上解決得清晰、嚴謹,很大程度規避了產業化過程中的知識產權風險。我們定位恩力是一家產業化公司,所以未來必然會量產和交付。全固態硫化物電池在初始商業化階段要瞄準一些高端、對電池性能要求非常苛刻的場景。恩力已經在高空無人機等嚴苛場景實現了突破,進一步提高電池的循環壽命後,未來可期。

楊凝:恩力是一家有技術專注力的公司,兩位創始人均畢業於中國頂尖高校,隨後分別師從美國和日本電池領域最頂級的大師,又回到中國創辦面向未來的固態電池企業。着眼於理論效率最高、技術難度也最大的硫化物技術路線,且已經在實驗室、中試等階段取得重大突破和進展,同時已經在無人機等領域有所應用,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創業企業。這也是日初選擇恩力作爲我們在新能源賽道佈局起點的原因。對於恩力來說,儲能會排在相對靠後的位置。

姚磊:恩力擁有全球視野,汲取了不同領域最先進的技術成果。下一步產業化進程是關鍵,能夠快速順利的實現產業化佈局,是保持現有領先地位的有利保證。恩力有可能拓展第二增長曲線,固態鋰電池安全性優異,是儲能領域的重要需求點,創始人戴總也有相關領域的從業經歷。

徐越:團隊在鋰金屬負極和硫化物電解質上都有很好的突破,且已有多年的累積,具有可自我迭代的技術開發能力。在電池循環和快充性能上需要再上一層樓,但是我們能看到明確的路徑。並且恩力公司整體從技術積累到研發再到工程每一步都紮實穩健,一步一個腳印。需要補足的是工程化和產業化的能力,但是國內這樣的人才還是比較好找到的。

儲能領域對經濟模型要求很高很敏感。然而安全性上磷酸鐵鋰即可,所以在全固態電池單位售價低於磷酸鐵鋰之前,可能不太適合儲能市場。並且儲能市場遠小於動力電池和3C電池。

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