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磨一劍 吳興國巧中生妙
國家文藝獎得主吳興國(左),推廣京劇30多年,一心爲京劇找出路。右爲嫡傳弟子朱柏澄。(鄧博仁攝)
國家文藝獎得主吳興國,推廣京劇30多年,一心爲京劇找出路,他表示,傳承京劇、編創新編京劇,最重要的事情仍是要把基本觀念想清楚,「基本學好了,熟能生巧,巧還不夠,還要到達妙的境界,那就是極致了,這可能一輩子達不到,但一定要把這標準放在心中才是。」
炎熱的夏天,吳興國帶着3名弟子朱柏澄、李軒綸、林啓豪,在排練場上,圍成一圈,一句一句教唱、示範,像是家庭教師,也像是運動場上的教練,練武戲時,要弟子一遍又一遍地從頭來過,從中體會身段的要領與訣竅。吳興國表示,「表演是在舞臺上琢磨出來的事,老師能示範,但自己還是要多體會,一定要勤勞,多上臺,熟悉了才能生巧,到達巧,就能再追尋更高境界了。」
改編《馬克白》受好評
1986年,吳興國改編莎士比亞《馬克白》,推出新編京劇《慾望城國》,結合西方劇本和東方京劇,被傳統京劇界視爲離經叛道,但卻闖出一條路,爲藝文界投下震撼彈,編舞家林懷民當時推崇:「舞臺上好像冒了煙,觀衆們熱血沸騰。」這部作品成爲臺灣第一部受邀登上英國皇家劇院、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的作品,受到國際讚譽。
吳興國表示,傳統的訓練是根基,「當你按照傳統規則,紮紮實實地學習過,按照那樣嚴謹的節奏,控制住自己,之後要以此變化,創作新戲時,你已經有經驗了,要加入不一樣的故事情境、文化背景,會更有空間。」
吳興國認爲,傳統戲曲的鑼鼓點,是很好的訓練,心中時時有鑼鼓點,更是一名傳統戲曲演員很大的優勢,「鑼鼓點的變化,是爲戲劇服務,但習慣了鑼鼓點,假如有一天要演一出沒有鑼鼓點配合的戲,那該如何?我認爲,那樣的鑼鼓點存在於演員心中,心裡的節奏感,可以好好掌握劇情的鋪陳。」
吳興國表示,他很樂意教學,但最怕只是來看看京劇是怎麼一回事,耐不住磨練,還沒想好自己要什麼的學生。不過,即使是上了舞臺、成了角兒之後,吳興國認爲,還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當你在舞臺上,觀衆對你喝采,你內心還是要有標準,自己真的紮實做到標準了嗎?永遠都要有第三隻眼睛,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待自己的表現才行,不斷琢磨自己,是京劇演員一輩子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