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大甩賣問界,華爲驚呆了所有人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國演義》
7月2日晚,賽力斯發佈公告。
賽力斯控股子公司收購華爲及關聯方的“問界”商標,以及44項外觀設計專利,價格僅爲25億元。
根據《財新》報道,問界相關資產的市場評估價值爲102.3億元,這個成交價只有2.5折,可以說是“骨折價大甩賣”。
華爲重申了自己的原則:堅持不造車,以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幫助賽力斯在內的車企造好車、賣好車。
這一決策意味着,華爲戰略方向的定型。
用大白話理解就是,華爲用大喇 叭宣佈:我和親兒子分家了,你們可以打消顧慮了,我可以給問界提供服務,也可以把問界的解決方案,完整的向其他汽車品牌提供。
至此,華爲多年的內部戰略衝突結束,任正非做出了自己的歷史性抉擇:
要成爲中國的博世,而不是另一家比亞迪或小米。
彎道超車
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發生革命性變革,2024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已經超越了燃油車,佔據了半壁江山,而且優勢還在快速擴大。
這意味着燃油車巨大的機械技術門檻——比如發動機、變速箱在一夜間清零,而在三電技術、智能駕駛等領域,大家重新回到了一條起跑線上。
主導中國汽車市場的,本來是大衆、豐田等歷史悠久的跨國企業,如今,他們的根基已經動搖,也給了新勢力千載難逢的入場時機。
雷軍爲小米SU7的車主開車門
彎道超車的時代開始了,然而,資本的悲喜劇各不相同。
騰訊CEO馬化騰押注李斌,投資蔚來汽車早早佈局,蔚來也在今天爭取到了一席之地。
何小鵬離開阿里巴巴後,創立小鵬汽車。
賈躍亭高喊“讓我們一起爲夢想窒息”,創立了法拉第未來和樂視的股價奇蹟,隨後前往美國“造車”,九年了,人們仍然在等他回國。
曾獲國資注資的賽鱗汽車被查封,CEO王曉麟捲款66億逃往美國。
李嘉誠51億注資的長虹汽車,目前已破產。
董明珠攜手王健林,投資珠海銀隆,今天銀隆資產十不存一。
許家印的恆大汽車一地雞毛,爲他2.4萬億的天量債務又增加了一筆。
小米的雷軍則表示:“我願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爲小米汽車而戰。”憑藉着多年的營銷功力,小米發佈會僅27分鐘,大定破5萬。
360的周鴻禕成了雷軍的“迷弟”,竭力造勢當網紅,以挽救其投資的哪吒汽車。
而新勢力需要挑戰的,是新能源汽車領域中積累深厚的兩大霸主,特斯拉和比亞迪。
同時,所有的行業觀察者,都在密切關注一個巨人的動向:
華爲。
手機,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品市場,十多年來,中國企業在手機市場打出了翻身仗,擺脫了過去的低端形象,而華爲全力出手破局,證明了自己的雄厚實力。
而汽車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品市場,也將是未來資本角逐的焦點。
隨着手機、半導體和通信業務遭到美國製裁,再加上市場的全球性低迷,華爲也開始把未來賭注押於新能源汽車行業,力求“彎道超車”的機會。
問題是,華爲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禁令
多年以來,華爲也在猶豫,應該去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問界汽車,是華爲與賽力斯的合作汽車品牌,也是餘承東親自領軍的重大戰略項目。
他們的合作,開始更像是難兄難弟。
2019年,華爲在被美國製裁後,手機業務受阻,只好轉戰汽車市場。然而,這一行水太深,再加上華爲堅持不造車,在推出智駕系統後,並沒有得到傳統車企的認可,處處碰壁。
賽力斯前身是東風小康,於2016年進軍新能源車市場,推出的首款電動車銷售慘淡,和最終死掉的大多數“新勢力”一樣,東風小康走到了懸崖邊上。
最終,兩家企業抱團取暖。
餘承東全力攻關,華爲深度參與到問界的產品定義、整車設計當中,還用自己巨大的品牌影響力給賽力斯引流——兼顧產品的銷售渠道和品牌運營。
在智選模式下,華爲負責提供技術和營銷,賽力斯則投入巨資擴大生產,僅僅三座智慧工廠的投資,就高達165億元。
可以說,餘承東下了重注。
然而這一次,華爲內部卻爭議重重,甚至舉棋不定。華爲高管在戰略上有重大分歧——是親自下場,把賽力斯當代工廠來造車,還是和博世一樣,身居幕後,成爲汽車產業鏈的供應商巨頭。
2023年3月8日,“AITO問界”突然改名“HUAWEI問界”,一時間,市場沸騰,準備迎接一個強烈的衝擊信號——華爲出手造車了。
任正非迅速出手,踩下剎車。
僅僅二十多天後,任正非署名簽發了《關於華爲不造車的決議》,併發在公司內網上,重申“華爲不造車”的基本戰略,不允許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出現華爲標誌。
禁令有效期爲五年。
當天下午的年報發佈會上,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面對全球上百家媒體,直斥有人不珍惜華爲品牌,強調華爲要回到“不造車”的戰略上來。
餘承東深感失望,他的留言裡充滿了不甘心。
一年多過去了,餘承東的汽車業務高歌猛進,不斷突破,而任正非仍然堅持了自己的“原則”。
品牌
對汽車來說,品牌是核心資產。
畢竟,買BBA豪車的人,有多少是爲了實際體驗,又有多少是爲了買那塊牌子,大家心知肚明。
問界汽車真正的價值,也是背後的華爲品牌。
每一次問界的發佈會,華爲的餘承東纔是真正的主角,很少有人關心背後的賽力斯。
華爲是中國最具品牌價值的公司之一。
憑藉着通信技術崛起,隨後進軍消費者領域,在被美國製裁前,華爲+榮耀手機一度銷量全球第一。
它打敗了一個個曾經“高大上”的國際競爭對手,又在中國長期被“卡脖子”的芯片設計上取得突破。
在美國全面制裁下,華爲絕處逢生,留下的傷疤如同勳章。
中國民營企業大多沉迷於短期利益和低端市場拼殺,華爲在其中鶴立雞羣,建立了高科技、高端化和善於國際競爭的形象。
這也是賽力斯要竭力靠攏華爲的原因。
賽力斯得救了,靠着華爲的品牌加成,今年1-6月份,AITO問界系列累計交付量爲181197輛,在新勢力中排名第二,在50萬以上的高端車型中,華爲M9的銷量更是排名第一。
快速搶佔市場的同時,問界也扭虧爲盈。
眼看問界已經取得歷史性突破,華爲卻完成了180度轉向——明明打下了大好江山,卻拱手讓人。
這一結局,恐怕並非餘承東所願,卻符合任正非的戰略判斷。
博世
任正非想做博世。
德國博世集團,創立於1886年,至今已近140年曆史,是世界上最爲知名的汽車產業的供應商,整合了汽車行業的上游產業,幾乎全世界所有的車企,都離不開它提供的零部件整合方案和服務。
作爲全球第一大汽車技術供應商,博世員工人數超過 42萬,遍佈 50 多個國家,2022年銷售額達到884億歐元,其中在中國銷售額達到1323億人民幣。
2022年底,博世位列胡潤世界500強第58位。
在德國曆史上,博世一度扮演過和華爲相似的角色。
在100多年前,博世就主張給員工高薪,讓他們能買得起第一套房的首付,創始人羅伯特 ∙ 博世曾自豪的宣稱:
同時,博世集團反對公司上市,反對依靠金融市場融資,始終擔心被金融市場綁架,他們主張:
一戰爆發之前,博世公司90%的收入已經是來自於德國以外,後來也一直如此。
博世家族持有博世7%的股份,93%的股權歸博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這也是歐洲最大的慈善基金會之一,但是扮演的角色頗有爭議。
博世不僅主導着全球汽車行業的格局,在中國也有巨大的利益,根基深厚。
在今年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語出驚人:
在徐大全看來,中國現在已經成爲一片紅海,他希望主機廠到國外能夠以技術爲先導,認真造好車,而不是靠低價的成本把中國的“卷”帶到國際上去。
他聲稱,國外是一個有秩序的競爭市場,我們不要打破這個秩序,而是通過技術,通過更好的車,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
博世也許已經感受到了威脅。
畢竟,比起廝殺的血流成河的汽車市場,博世在供應商市場,一直過的十分滋潤。
市場上風起雲涌,總有淘金者今夜崛起,又有富豪明日墜落。挖金子的礦工各有悲喜,但是做那個賣鏟子的人,卻穩賺不賠。
然而,世間豈有穩坐之江山?
美劇《權力的遊戲》中,國王把敵人們的寶劍收集起來,鑄成了鐵王座。國王永遠不應該坐得舒服,所以鐵王座上許多尖刺和倒鉤,暗示着秩序背後的永恆真相。
在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看來,市場格局的發展,靠的是“創造性破壞”,
新的競爭,不斷地破壞經濟結構,從而激發經濟活力,每一次大規模的創新,都將淘汰舊的技術和生產體系,並建立起新的生產體系。
徐大全口中的“秩序”,終歸只是夢幻泡影。
斷尾
華爲的邏輯可以理解,畢竟,成爲一家車企,意味着去當其他車企的競爭對手。
畢竟,誰敢買競爭對手的東西呢?
這對華爲推廣自己的鴻蒙智行,成爲汽車行業的供應商非常不利。
誰知道,你會不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親兒子問界,給我們次品呢?甚至,真有事時,你會不會下絆子呢?
要麼當大衆,要麼當博世,既想當大衆又想當博世,就會引得其他車企心中懷疑。
任正非的目標是做博世,爲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提供智能化的解決方案。
於是,他乾脆斬斷華爲造車的路,向衆多廠商表明自己的戰略方向:
——我是來幫你們做蛋糕的,不是來和你們分蛋糕的。
華爲給車廠提供了三種合作方式,分爲Tier 1模式、HI模式、智選模式。
Tier 1模式爲標準的零部件模式,包括車聯網、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電機電控等標準化的零部件,和過去博世做的差不多——就是賣硬件。
HI模式即Huawei Inside,是華爲的全棧解決方案。包括硬件和軟件,在智能化時代,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需要OTA版本不斷升級,智能駕駛也需要雲端運營,華爲希望扮演互聯網企業的角色——賣系統、賣軟件,提供長期服務。
智選車模式是HI模式的升級,爲車企做產品設計、用戶體驗和營銷方案,提供銷售渠道和零售,甚至可以在華爲零售店內賣汽車。簡單的說——華爲給車企當產品經理和銷售,憑着電信設備和手機賣到全球第一的經驗,幫車企做產品,賣汽車。
目前,華爲的“博世”之路進展不算順利,大車廠更關心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安全,華爲 的主要合作者多是小型車企,或較大車企的非核心品牌。
憑藉着問界這個出頭鳥,華爲終於打響了自己的牌子——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能做到頭部。
在證明實力後,華爲急流勇退,剖明心跡,繼續擴大合作空間,堅定地走供應商佔戰略。
出海
導致華爲做出決策的重要原因,可能有出海的問題。
目前中國新能源車出海,已是大勢所趨。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超越日本,成爲全世界第一,俄羅斯、巴西、墨西哥成爲中國汽車三大進口國。
而賣到墨西哥的汽車,最終轉口目的地仍然是美國。而另一個強烈信號是,中國品牌的汽車的全球銷量,已經超過了美國品牌。
貿易戰的核心,也變成了汽車。
首先是美國政府宣佈,對中國電動車關稅從25%升到100%;隨後,土耳其對中國汽車加徵40%關稅;歐盟也宣佈對中國電動車加徵17.4%到38.1%的臨時關稅,僅僅一個月內,中國電動車在全球市場遭遇圍堵。
這都說明,全球汽車產業的舊格局正在瓦解,新的“汽車大戰”要開始了。
而華爲一直是制裁風暴的焦點,可以想象,美國的貿易制裁和長臂管轄,基本不可能放過華爲。
一旦問界汽車向海外進軍,它到底屬於賽力斯,還是屬於華爲,就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如果問 界品牌由華爲持有 ,將面臨巨大的風險。
華爲和問界脫鉤,可以參考當年對榮耀的“壯士斷腕”。
2020年11月,榮耀從華爲拆分,擺脫了和華爲在法律上的關係,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2023年,榮耀在海外市場取得全面突破,增速超過200%,在歐洲市場增長高達300%,並在兩年內實現了盈利性增長。
今天,問界和華爲脫鉤,也有利於問界的“出海”。
讓問界屬於賽力斯,而不是屬於華爲,可以大幅度減少地緣政治風險。
這也是任正非與餘承東的重大分歧之所在。
餘承東作爲一員闖將,以華爲自身的發展爲主,按照商業邏輯辦事,自主品牌,自主造車,不斷滾雪球發展,做大做強。
而任正非,關心的可能是更長遠的全球貿易和地緣政治格局,和華爲在險惡風波中的生存之道。
他不想成爲貿易戰中的靶子,更希望華爲身居幕後發展。
這一次,任正非的戰略,正式成爲了華爲的大方向,而餘承東的想法被否決。
學校
做供應商,和做汽車品牌的邏輯不一樣。
消費品市場靠營銷力,靠品牌心智沉澱,靠供應鏈整合,而供應商的市場,靠的是以技術和專業化的服務。
顯然,任正非對華爲的技術更有自信,認爲這是華爲真正的護城河。
華爲的決定,支持的人不少。
在支持者看來,華爲立足於做一家供應商,能降低國內車企的"內卷"程度,反過來更好的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基本功”,爲整個行業提供推動力。
畢竟,相比於西方車企的上百年曆史,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時間太短,最欠缺的還是基本功。
失望的人也有很多,畢竟,中國不僅缺博世這樣的供應商,也缺少大衆這樣,具備硬派形象和技術風格,能提供高端化形象的品牌。
而爲了華爲的牌子,買了問界汽車的消費者,或許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其實,這未嘗不是一個信號。
一直以來,華爲的成功,在於其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的成功。
然而,隨着貿易戰的激化,華爲作爲中美衝突的核心靶子,在國際上已經已經步履艱難,或許,華爲將迎來歷史性的轉型。
在更多領域退居幕後,做供應商,做服務商,做平臺,做系統,孵化更多有“華爲基因”的企業,再讓這些“新華爲”重新去國際市場衝鋒陷陣。
從榮耀到賽力斯,都是如此。
據說,榮耀內部流傳着兩句話:
一句是:“永遠不要忘記,你曾經是華爲人。”
另一句是:“要時刻記住,你已經不是華爲人了。”
其實,如果真的有更多的榮耀和賽力斯出現,他們還是不是華爲人,又有什麼重要的呢?
企業有起有落,有 分有合,有興有亡,重要的是,給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片土地上的人,能留下一點什麼東西。
牛頓說,“我看得更遠,是因爲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希望中國的優秀企業,能成爲真正意義的“黃埔軍校”,爲社會培育更多的優秀企業,解決更多的就業,創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爲中國企業爭取更大的國際份額。
而不是和某些商業教父一樣,只想着爲社會“輸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