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神話》再出續集,成龍古力娜紮上演爺孫戀?網友:辣眼睛
2005年,一部中外合拍片上映。
它被稱爲“中國的《泰坦尼克號》”,主題曲火遍亞洲。
電影可能沒看過,但這首歌你一定聽過。
揭開我 最神秘的等待
星星墜落 風在吹動
終於再將你擁入懷中 兩顆心顫抖
二十年過去,誰也沒想到這個古早的IP居然還有後話。
續作不僅保留了原班人馬,還加入了流量小生和小花。
陣容更華麗了,但質感呢?
上映第一日,觀衆的普遍反應卻是
快跑,別看。
發生了什麼?
秉持着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精神,Sir第一時間買了一張票。
看完之後五味雜陳。
甚至。
還自不量力地,替成龍“悲傷”了起來
傳說
ps.鑑於本片的迷離質感,所以這一次,Sir也就不避諱什麼劇不劇透了。
01
無論是豆瓣介紹還是製作宣發,《傳說》自開機起就以《神話》姊妹篇自居,預告了一波情懷殺。
一句話概括《神話》
成龍飾演的將軍,護送金喜善飾演的玉漱公主入秦爲妃。
兩人途中暗生情愫,意外天人永隔。
通過重重考驗的將軍轉世,最終與等待千年的公主相見。
雖然狗血,但勝在搶佔先機。
要知道在穿越題材還未流行的千禧年,這樣的設定的確稱得上一句大膽。
然而。
誰能想到現在都2024了
所謂的“姐妹篇”不是推陳出新,而是換湯不換藥的自我抄襲。
同樣是將軍公主,同樣是穿越題材。
成龍。
同樣是男主角
是的,今年已經七十高齡的他,依然敬業出演愛情電影。
什麼?
懷疑他年紀太大沒法和女主角搭戲?
那你就錯了。
二十年前,他和金喜善談戀愛。
二十年後,他用AI,繼續和娜扎談戀愛,你沒看錯。
對不起,只能說Sir的見識還是太淺。
雖說特效當道已經是內娛通病。
但用AI貫穿全片做電影男主的,還真是第一次見。
至於效果如何?
只能說,一言難盡。
實話實說。
全片,他80%的AI鏡頭都處於讓人齣戲的狀態。
比如某一瞬間想表現咬緊牙關,效果卻像露齒一笑。
比如表情定格,眼珠子死死地盯人。
有種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恐怖谷效應。
非但表情僵硬,更不像年輕時的成龍。
以至於明明是情懷殺
但留給人的觀感,只有滿滿的違和。
但。
這還不是最炸裂的。
還記得前面說過,《傳說》的劇情基本上是《神話》複製粘貼。
故事分爲兩條時間線
古代。
飾演將領的AI成龍,遇上出逃的公主娜扎,兩人一見鍾情。
張藝興,飾演成龍的好兄弟,兼情敵。
狗血三角戀雖然有遭人詬病的嫌疑。
但好在除了兒女情長,歷史片還有宏大敘事可以一品。
於是爲了增加戲劇效果,對得起熊熊燃燒的製作經費
導演專門引入了真實的歷史背景。
竇驍飾演漢朝名將霍去病。
帶領張藝興和成龍在內的八百精兵,直搗匈奴巢穴,以一當十。
提問:
民族大義要如何巧妙地和感情戲結合?
導演的回答是:英雄救美。
於是有了李治廷飾演的匈奴首領強娶娜扎,安排成龍和張藝興劫走新娘。
明明是武俠電影最愛的搶親環節。
然而看着眼前義烏批發的塑料道具和李治廷小品般的演技,Sir只覺得匪夷所思。
再來到關鍵環節。
成龍救人,受傷中毒,生死徘徊。
接下來是全片最讓人震驚的一幕
娜扎趴在成龍身上,拼命用嘴吸他的脖子,爲他種草莓,哦不,吸毒。
結果呢?
不但人沒救回來。
反倒自己中了毒。
是的,你沒看錯。
之後爲了找解藥,娜扎強撐着病體帶張藝興上路,中途一波三折。
但是呢?
按照劇情設定,解藥只有一人份。
於是咱們的女主半路,毒發身亡。
張藝興雖然帶回了藥,但也在大結局累死了。
以上內容絕對屬實,如有虛假,歡迎諸位去影院一辨真僞。
反正。
Sir實在不記得自己當時是怎麼離開電影院的。
只記得前排的一位觀衆大姨,每當以上任何一個橋段出現的時候,她總會發出倒吸一口氣的“嘶……”聲。
本來以爲這部電影續接《神話》,對BE的操作也有心理準備。
結果看完全片才發現。
最應該心疼的不是死去的角色,而是不知道在期待什麼的自己。
02
Sir知道你此時疑惑的是什麼。
糟糕的劇本。
詭異的AI。
這樣的電影現在還能被拍出來,莫不是因爲……主創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動作上?
這樣想也或許有一定的道理。
就像,我們或許可以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爲什麼懷念年輕的成龍?
因爲顏值嗎?
當然不是。
如果說有期待,那麼除了對港片輝煌時代的眷戀之外,有且也只能有一個原因:
身手。
那是一個人,僅憑着一副血肉之軀,僅靠着挑戰自己的身體極限,就能打開一片天地的證明。
但可惜。
成龍終究沒有接班人,已經70歲的成龍即便在銀幕上重現起自己黃金時代的招牌動作,給觀衆留下的也不會是興奮。
而僅僅是懷舊了。
就像影片裡的最後一場大戰,成龍親身上場,重現了自己奪槍、外套擺脫、旱冰滑跪等經典動作。
但除了粉絲。
恐怕不會真的有人對這樣的場面拍掌叫好。
一個簡單的證明
對面的李治廷連打戲都是小心翼翼的。
在乖乖被他踢的同時,估計還要一邊敬老一邊擔心對手工傷。
那麼怎麼辦?
靠年輕偶像們嗎?
當然不可能。
衆所周知,《傳說》裡的絕大部分演員並不是科班出身,訓練訓練擺擺樣子可以,要讓他們承擔起動作的重擔,顯然不太現實。
比如張藝興。
我們看到的也只有“奇技淫巧”
他的弓不是弓。
而是既可以射箭又可以刺殺更可以當作迴旋鏢的……武器。
甚至於你看他的動作。
很明顯,有種街頭賣藝般的小心。
或者娜扎。
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接一個的pose
這邊表演一個花樣騎馬。
那邊表演一個旋轉刺殺。
而且還是殺完人劍上不沾一滴血的那種。
年輕偶像不能指望。
那麼。
似乎也只能靠AI了。
這其實也是我們以爲AI所要用力的方向。
試想一下。
如果能依靠AI技術重現當年成龍的身手,那麼即便知道這不過是特效而已,但至少在視覺體驗上,大概也是能收貨的。
但問題是。
這所謂的成龍AI,真的只是換臉啊。
動作是實拍。
但“替身”不是成龍以往的影像,而據說是鄭業成。
以至於連打戲,也不再遵循曾經的功夫片原則,而變成了假打特效的刻意。
面部是AI換臉。
於是你可以看到銀幕上的成龍“英俊”無比。
而且還是沒什麼表情的那種。
這就讓人疑惑了。
既然如此,這AI用得到底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種感覺就像,明明我們想見到的是成龍的身手,但不知道是什麼人,讓主創相信,我們饞的是成龍的身子?
而這,恐怕也是觀衆最失望的地方。
沒錯。
我們可以接受成龍變老,但不能忍受一個山寨版的成龍假裝自己是個流量偶像。
這是成龍自己,把自己定錯了位。
03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片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還有專門聊一篇的必要嗎?
有。
Sir相信很多人看這部電影不會因爲它是所謂的《神話》姊妹篇。
而是因爲成龍。
肉眼可見。
翻看成龍近十年的作品,除了2017年有一部《英倫對決》上了7分,其餘的基本都在3-5分間徘徊。
對比巔峰時期,起碼下降了五十個百分點。
甚至前年,《龍馬精神》在中國傳媒大學的映後交流會上。
質量更是被學生直呼爛片,要求退票。
成龍這個名字已經不再是影片質量的代表。
而是隨着時間,成爲了某種當下影迷們心照不宣的情懷殺豬盤。
所以成龍到底怎麼了?
老了?打不動了?
Sir倒覺得。
相比於這些明面上的原因,最大的問題或許更在於,當一個人功成名就時,他也就很容易忘記自己最初的模樣。
他活成一個“前輩”的人設。
舉例來說。
以前的成龍是什麼樣子的?
一個詞:真實。
他有着年輕人特有的敢於挑戰的精神,也有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嘗試衝勁。
比如說。
成龍最初的成名靠的是什麼?
就是打破功夫片的呆板套招,靠着招牌的顏藝和巴斯特·基頓式的裝置戲法,打出了港片新的半邊天。
觀衆喜歡什麼他就玩什麼。
或者說。
成龍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在哪裡?
卯足了勁,靠血厚,靠拼命。
從裸絞、腿鎖這樣肉搏的技法,再到扒車,跳樓嚇死人的特技。
龍虎武師的招牌,是成龍和他背後的武行精神一拳拳打出來的。
而現在呢?
他彷彿變成了一個酒桌上常見的那種長者。
時不時地宣講大道理
從十幾年前的《十二生肖》《天降雄師》,到更早的《神話》。
充斥在成龍的電影裡最多的。
逐漸從個人英雄主義,轉變到更海納百川的愛國主義。
遇到年輕人,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通讚美
比如成龍鼓勵張藝興,說自己還有二十年就退休。
“之後你就接我的班”。
面對成龍的肯定,張藝興激動地撲進大哥的懷裡。
發現新星?
其實,他跟誰合作都這樣客氣……
當然,這樣的傾向有着某些不得已的“順勢而爲”。
就像是去年,面對影迷對“成龍爛片”的質疑,他作出的如下回答:
以前的套路觀衆已經看膩了。
更可怕的是,除了這類被看膩的套路,在大陸,你很難創作出“合水土”的功夫喜劇。
不能低俗,不能下流,不能不男不女,不能戲謔權威。
最“危險”的片種,也必須是最安全的創作。
面對大陸的商業片市場,成龍只能選擇折衷。
但問題是。
久而久之。
當趨利避害成爲了一種習慣,一個“人”,難免就會被“人設”替代。
於是他所能接觸到的不再是真實的人。
更可能的,是那些功利性的“請教”,或者模式化的“讚美”。
而當環境變成了真空。
最終,真實的自己,也就再也不願探出頭來了。
所以。
你到現在還覺得,在這部《傳說》裡,真的只有成龍這麼一個AI嗎?
或許我們可以進一步去想。
相比于成龍那慘不忍睹的AI,這整個劇組,甚至整個環境,又何嘗不是一個大型的AI現場呢?
大家彼此都戴着投其所好的面具。
吹捧着一些不存在的東西。
不信?
不信我們看看短視頻裡,劇組之間其樂融融地互相讚美
再看着首映當天,這滿目五星的完美好評
這時你或許就會發現。
我們真正可惜的,其實不僅僅是中國電影失去了一個曾經真實的成龍。
而是在這樣一個環境裡。
還有着更多的人,在心照不宣地掩飾着那些滿目瘡痍的斷壁殘垣,非但自己視而不見,還要求別人閉口不言。
打造着一個平行時空的極樂幻境
像極了一個個假裝自己立場鮮明、獨立思考的AI。
以爲只要如此。
就能等到中國電影的“輝煌盛世”,再次,從天而降。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穿Prada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