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退休力大調查/老人不老 運動是防老化利器

6種動物 男女比一比 製表/林又旻、魏忻忻 圖/聯合報提供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比爾德(John Beard),蒐集英格蘭近一萬五千名逾六十歲以上者資料,針對步行速度、握力、平衡感、記憶力進行分析,發現與前幾代人相比,如今七十歲的身心狀況更加年輕,一九五○年出生者於六十八歲的健康狀況,與一九四○年出生者的六十二歲一樣,「或許七十歲應成爲新的六十歲。」

身心條件好 老人門檻上移

不只身體變年輕,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研究團隊,針對一萬四千人詢問,「哪個年齡是老人?」一九一一年出生者於六十五歲時,回答七十一歲;一九五六年出生者,六十五歲時卻回答七十四歲,如今被視爲老人的年齡有延後趨勢。

聯合報退休力大調查也有類似的發現,高齡者在「健康」得分優於其他族羣,覺得健康狀況「很好」比率隨年齡增加,七十五歲以上有二成五,四十歲到四十九歲僅百分之八點五五;高齡者也願意投資健康行爲,每三年健檢比率以六十五至六十九歲最高,逾八成,其中男性爲七成七,高於女性的六成九。

每週運動五次且每次卅分鐘以上,也是七十五歲以上最高,近五成五,年齡愈輕,沒運動習慣比率愈高。天天五蔬果以六十五到六十九歲最爲力行,達五成五;攝取堅果與年齡成正比,未滿卅歲僅二成,六十五歲以上逾六成五。

選全穀類爲主食也以七十五歲以上最高,達五成四,其餘年齡層皆未達半數。動腦、閱讀有助避免失智,有閱讀習慣也以七十五歲以上最高,超過八成。

年齡是數字 不是治療分類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退休年齡六十五歲,最早是一八八○年德國俾斯麥提出,一開始是福利保障概念,但被沿用爲「老人」定義,其實許多西方國家已不再以年齡設限,在美國,若因年齡被要求退休會被視爲歧視。年齡只是數字,即使是臨牀醫學提供治療,多以健康狀態或功能分類,並非年齡。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認爲,現在六十五歲長者跟以前大不相同。「老」的門檻已向上移動,若要評斷什麼是老,身體衰弱可視爲評斷標準。很多長輩上健身房練深蹲、舉重,根本不需要博愛座,體力比久坐的上班族還好。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目前六十五歲能領敬老卡,有人感覺是被「認證」的老人,心裡不喜;但有人很開心,享優惠到處玩。六十五歲不是人生分歧點,老人更不應被視爲「負債」。

想要保老本 年輕就開始動

張淑卿以前總統馬英九橫渡日月潭爲例,由於已七十四歲「高齡」,被限制是「最後一遊」,但馬前總統很享受這項活動,也在時間內游完了,體能甚至比年輕人還好,「沒有人會認爲馬英九老吧?」

陳亮恭指出,研究發現,同樣年齡老化程度較慢,除了好基因,就是平時維持運動。詹鼎正提醒,運動是預防老化不二法門,年輕時就要規律運動,有助「保老本」,不要用年齡來斷定老年,不管幾歲都要有一顆學習的心,就能「老人不老」。

來測退休力 製表/曾思儒、劉肇育 圖/聯合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