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失智永續論壇/王培寧:新藥治療18個月延緩退化5個月
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及臺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王培寧表示,新藥治療對象是輕度失智症者,治療18個月可延緩退化5個月。記者曾吉鬆/攝影
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於11月30日在政大公企中心舉辦,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及臺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王培寧以「失智症早期診斷與治療的新曙光」爲題進行演講。她表示,近幾年失智症在診斷工具和治療上都有新的突破,阿茲海默症新藥治療18個月,可延緩退化5個月,對於病人生活品質及減輕家人照顧負擔幫助很大。
看見失智症者的能,而非不能
日本百歲人瑞有九萬五千多人,臺灣連續多年百歲人瑞超過五千多人,高齡人口增加,失智症人口隨之上升,但王培寧說,她以正面樂觀的態度看待失智症照護的未來發展,並提醒失智症者或照顧者,都要看見失智症者的「能」,而不是一直想他的「不能」。
王培寧提到,自己的老師劉秀枝醫師也特別來到論壇現場,也以劉秀枝的著作《你怎麼看待老年,他就怎麼迴應你》來比喻失智症,王培寧說,「你怎麼看待失智症,他就怎麼迴應你。」她看過很多失智症者走出去參加活動並不悲觀痛苦,而是開朗積極,就像這次論壇擔任講者的失智症者曾清芳,帶來溫暖鼓舞的力量。
生物標記幫助早期精準診斷
常有民衆感到疑惑,到底何時該去做失智症篩檢,答案是「你覺得何時要去看醫師?就何時去醫院要求失智症篩檢。」她補充說明,當症狀一直未好轉,而且不明白髮生原因,基本上就要就醫,記憶力或認知問題其實也是。但她強調,並去醫院檢查不代表不正常,也並非記憶力不好就罹患失智症,有人到醫院檢查後發現自己正常,但的確有人就醫後發現有認知障礙,目前精準診斷要靠生物標記。
透過正子造影,看見腦中斑塊的分佈情形,精確偵測腦部生物標記,從而早期診斷與治療,另外也可以使用血液檢測。目前不建議完全沒有症狀的人接受檢測,應有症狀再就醫,由醫師建議是否做生物標記精準診斷,當然同時還要搭配醫師的綜合診斷確認。
新藥治療對象是輕度失智症者
形成阿茲海默症的過程是大腦出現類澱粉蛋白,生成濤蛋白,之後造成神經退化。類澱粉沉積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甚至還出現症狀就有了。新藥移除類澱粉蛋白沉積,移除之後,後面的濤蛋白和神經退化的情況會被阻斷或延緩。
過去最困擾的問題是,阿茲海默症確診後沒有藥物可使用,但隨着新藥問世,民衆早期診斷後即可進行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新藥治療對象針對輕度失智症者,而非發展到中重度的失智症者,這也凸顯早期診斷的意義與重要性。
新藥可減緩認知和生活功能的退化
至於藥物效果,新藥可減緩認知和生活功能的退化,十八個月治療可減緩臨牀進展五個月,但確實會有副作用,使用阿茲海默症新藥的副作用通常發生在第一次或前兩次注射,兩個比較嚴重的副作用是腦出血以及腦血腫,每種藥物發生率不同,大約15到35%,雖然發生率看起來有點高,但實際上臨牀產生嚴重副作用的病人還是少數,目前醫師也還在密切觀察中。
王培寧提到,的確,目前醫學界無法阻止失智症發生,但只要能夠達到延緩效果,就很令人振奮,未來或許有可能活到八、九十歲還維持在輕度失智症,生活上大部分可以自理,這不就是大家常說的希望自己老後生活可以自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