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被「魔神仔」牽走確診思覺失調 他靠2招回歸社會
今年35歲的小成,19歲準備高職升學考試時,因壓力太大出現幻聽症狀,起初以爲是「魔神仔」在耳邊竊竊私語,還曾從5樓高的地方跌落,就醫確診思覺失調症,經過穩定治療、服藥,現在除了事慈濟鳳山販賣部的補貨員,每週有3天到停車場擔任管理員,成功迴歸社會,賺的錢還能買禮物給媽媽。
「思覺失調症患者重返社會不是夢,但社會真的準備好了嗎?」臺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社區精神醫療」是國際趨勢,意義在於結合社區資源,讓患者找回價值與尊嚴。儘管有許多像小成一樣,病況穩定的患者,但社會仍存在許多歧視,加上衛福部預算不足,讓患者回歸社會困難重重。
▲臺灣精神科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舉辦記者會,談及思覺失調症患者回歸社會的困境。(圖/記者嚴雲岑攝)
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李麗娟表示,臺灣推動精神精神病人社區化照顧已有20年,但從調查中發現,社會對於接觸、面對思覺失調症患者仍心存芥蒂,包括避免與患者接觸、害怕與患者交談,共識上也容易不耐煩,雖然社會對疾病已有初步認識,但距離真正友善、包容的社會,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思覺失調症是「思考」與「知覺」失調的腦部疾病,男女發生率皆爲1%,等於每100人就有1人罹病。臺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表示,患者發病後常見症狀爲幻聽、幻覺、妄想、社交退縮等,每年約有13萬人就醫,就診率約千分之6。然而,根據研究,只有不到6成的護者在出院後第一個月有回診拿藥,僅有4成5的患者持續用藥1個月以上。
張家銘強調,失覺失調症發病後5年爲治療黃金期,若此時可維持穩定治療,則能使大腦維持基本的運作與功能,但若任意停止治療,復發風險將是穩定治療的5倍,更可能導致腦部不穩定的損傷惡化。
▲小成與病友瑪麗、丁丁分享罹病到康復的心路歷程。(圖/記者嚴雲岑攝)
小成表示,他在初期接受治療時曾發病停藥,結果復發後導致病症加劇,幻聽、妄想日夜叨擾,讓他很害怕,也學會與疾病共處,現在已能分辨幻聽與真實聲音的差異,也會紀錄用藥及病症,每次回診主動與醫師討論,規劃出更適合自己的用藥方式。
媽媽不離不棄的陪伴,也是他度過難關的關鍵。小成說,他在工作之餘,也培養出攝影的嗜好,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鼓勵病友,只要穩定服藥,都能克服疾病限制,重享幸福知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