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總理離世,多年後中行查賬卻發現46萬存款,是何人所爲?

前言

1976年1月8日上午9點57分,周恩來總理滿懷着對祖國的熱愛,與眷戀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總理離世之後,妻子鄧穎超將骨灰撒向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他們沒有子女,卻有十里長街,百萬羣衆揮淚道別。

周總理離世後,工作人員整理了他的遺產情況,他發現周總理的收入很是單一,每月都靠微薄的工資生活,除此之外再無進賬;然而他的支出也頗爲簡單,除去黨費、房租、伙食等必要開支外,他的其他錢都用於訂報紙、補助同事等其他小規模開支。

當時周總理的工資是400.8元,妻子鄧穎超的工資爲347.5元,從1958年到1976年期間,夫妻

二人十八年的總收入爲161442.0元。

可是周總理光補助好友與工作人員就支出了10218.67元、補助親屬36645.51元,並且在銀行積蓄超過5000元之後便上交黨費。

總理去世後,他與鄧穎超的總存款只有5709元。而這筆錢在鄧穎超的授意下也全部交了黨費。

然而,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卻在周總理的名下找到了1.2萬英鎊的存款,加上存儲的利息,摺合人民幣約46.7萬多元。

先前提到,周總理和鄧穎超十八年來的總收入僅爲16萬元,這突然多出來的鉅款從何而來?

爲什麼用周總理的名義存入中國銀行?這筆錢到底是周總理的私人存款,還是另有隱情?事情我們要從一個英國女孩談起……

黑暗中的微光,小職員英雄救美

1940年二戰的硝煙已經從歐洲大陸傳播到英倫三島,當時的德國在快速地進攻巴黎後,將自己的炮火轟向了英國。

倫敦在經過長時間的轟炸變得滿目瘡痍,在當地工作的英國女孩多利(後改名爲劉道蕊)因爲公司倒閉而難以生存,那時的他只有22歲。

爲了填飽肚子,她來到了中國銀行倫敦的分行工作。當時的倫敦分行很是重要,因爲英國在二戰前是世界金融的中心,所以倫敦銀行不光要處理英國業務,就連歐洲大陸和非洲城市的業務也有所涉及。

多莉則負責國民黨在英國人員的工資管理,對於這些人的工資收入與支出自然是瞭如指掌。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許多的國民黨的海外員工經常會到俱樂部遊玩消遣,將大筆的金錢投入其中。

多莉出生在普通的英國工人家庭,他們家也不富裕,再加上倫敦近日出現的廢墟殘骸讓她對中國也產生了憐憫。

她說道:

“我看到中國同事在俱樂部裡染上了許多英國的壞習慣,甚至是參與賭博,而他們的國家正在遭受苦難,我真的很心痛也很同情。”

善良的她便勸說這些同事,希望他們能將工資寄回國內,讓國內的家人不再忍飢挨餓,也爲了自己回國後作出長遠打算。

雖然有些人依然不知悔改,但有些中國人還是幡然醒悟,聽進了多莉的勸告,而多莉也會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幫助同事們減免一些手續費。

一個英國人能如此善意地對待中國同事,自然贏得了他的讚譽,而她的經理也對他頗爲器重。轉眼之間,他便在中國銀行奉獻了四年光景。

然而,她的善良卻闖出了“大禍”。

1944年中國正是抗日戰爭的關鍵一年,爲了得到更多的支持,國民政府和紅十字會在倫敦分行設立了募捐箱,以此來籌集資金。

然而,多莉卻在一天下班後,發現國民政府的募捐箱,經常會有官員暗中盜取捐款,用於自己消費。而自己所捐獻的錢財也不翼而飛,落入了別人的口袋。

多莉忍無可忍,他自知上報上級也沒有什麼作用。於是乎,他想出了個辦法。

根據她後來回憶說:“我們那時在櫃檯上面放了兩個箱子募捐善款,一個是蔣介石的愛人設立的,一個是紅十字會設立的。我將蔣介石的那個募捐箱放到櫃檯底下,將紅十字會的募捐箱留在櫃檯上面。這是因爲我不相信他們,我可以肯定的是,那裡的錢一定會轉到那些官員的口袋裡,”

誰知,他的好意卻引來彌天大禍。

在那些募捐箱管理員的眼中,多莉的一舉一動便是“搶”自己的錢財。

他們居然誣衊多莉要獨吞善款,要求銀行將其開除。

多莉趕忙解釋道:“行長,請您要相信我,我真沒有拿過裡面的錢,那些人都是在污衊我啊!請您一定要查清楚。”

行長疑惑地問道:“既然不是你拿的,你爲什麼要動募捐箱,現在箱子裡的錢少了,你的嫌疑很大。”

這時一個男子露出了詭異的笑容,趕忙插話道:“就是你拿的,這些錢都是用來支援中國抗戰的,你這種人必須開除,送入大牢”

就是此人拿走的善款,現在的他正義凜然,完全忘卻了自己紙醉金迷時的無恥與興奮,彷彿高人一般,對其他人評頭論足。

如此險惡之人,居然將一個善良的小姑娘逼上絕路,要剝奪他的工作與自由。

銀行行長與多莉相處4年豈能不知他的無辜,他加上國民黨內部貪腐如風,自然明白誰對誰錯。

然而,在一個國民黨專員面前,一個認真工作的小職員便顯得無足輕重,儘管他知道事情的真實面貌……

此時一個男子的聲音傳到了三人耳中:

“我可以證明,這筆錢不是那個職員拿的!”

說這句話的人叫做劉本昆,是多莉的同事。他是一箇中國人,在清華畢業之後加入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工作,一年之前被調往倫敦工作。

見到同事有難他選擇站了出來,他也發現有人偷竊善款,但是行長卻希望劉本昆不要多管閒事,如今事發,他也按捺不住了。

“行長,這些錢不是被他拿走的,這是我親眼所見。”

劉本昆說的時候,卻將目光對準了國民黨專員。

可這人依舊不依不饒,專員還是要求將多莉開除處理,將他踢出銀行。幸虧劉本昆口才很好,與他據理力爭,這才保住了多莉的工作。

正是因此,兩人的關係漸漸好了起來,經常會外出遊玩。在長時間的相處當中,多莉被劉本昆的正義感所打動,兩人情不自禁地陷入愛河。

1949年兩人度過了五年的戀愛長跑,他們婚後十分的恩愛,妻子受到劉本昆的影響,

根據丈夫的姓氏他將名字改爲了劉道蕊。

並在倫敦繼續打拼奮鬥,兩人的生活也有了起色。

同一時間,東方的新中國也正式成立了。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着世界各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一個蘊含五千年底蘊的文明古國,一時間進入了新的時代,中國人民不再遭受封建主義的壓迫,不再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們站起來了。

得知消息的劉本昆拉着妻子的雙手,對他興奮地說道:

“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苦盡甘來,再也不用被戰爭折磨了!”

與此同時,一個重要的選擇擺在了劉本昆夫婦面前:在英國承認新中國之前,到底是選擇人民政府、還是臺灣當局。

返鄉回國,英國女孩放棄國籍

新中國成立之初,自然明白海外資產的重要性,

在周總理的直接指示下,中國銀行建立中央管理處,並立即發電海外分行,要求凍結各行的資產,接受人民政府接管。

然而,電報還沒有發來,中國銀行的倫敦支行便爆發了危機,他們很快就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人希望返回臺灣,繼續接受老蔣的掌控;另一派則主張回到人民之中,接受人民政府的安排,而劉本昆夫婦便在這一派。

可一隻攔路虎站在了他們面前,銀行行長在收到周總理的命令後,居然不願接受管理,甚至要將外匯轉移到臺灣當中,而這些錢幾日之後就會被運走。

行長自知有些人反對,他便大肆裁員,將銀行中大部分的員工全部遣散,只留着十多個人駐留此地,作爲一個愛國青年,保住這筆外匯成了他的首要任務。

當時的歐洲已經從戰亂中逐漸甦醒,倫敦支行的業務也慢慢興起,這筆錢絕對不是小數目。

劉本昆毅然決然地集結了其他四個愛國青年,專門成立了一個起義小組。

後來他在回憶錄中寫出了原因:

“中國人民在革命之中節節勝利,蔣介石的反動政權在不斷衰退,保衛倫敦中行的我國人民財產變成了重要任務。爲此我和樓、郭、周、席五個人總是在家中開會討論此事,我們一直在做努力,幸好大家都沒有放棄!”

經過反覆決議,他們給北京的領導發出了電報,在說明聽從人民政府的指揮後,把行長的陰謀披露了出來,請求總部進行指示。

隨後總部發出指令:按照總管理處要求,以中國銀行的名義在倫敦的匯豐銀行中開設英鎊賬戶,並由小組成員的一人簽字。

他們順利完成任務的當天,行長突然發現賬戶上沒有了錢財,欲哭無淚的他只能乖乖地回到臺灣覆命。

起義成功之後,劉本昆被總部任命爲襄理,讓他繼續在倫敦工作。

而劉本昆也憑藉着自己的努力與妻子買了一套公寓與汽車,兩人過得有滋有味。

原本富足的生活讓劉本昆受到了很多好友的羨慕,然而,此時此刻,他比任何人都想回歸祖國,異國他鄉這麼能容納下赤子之心的中海男兒。

從1943年開始,劉本昆一直沒有返回家鄉,他多想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多想看看新中國的繁榮昌盛,多想看看守望多年的家中母親。

劉本昆總是會帶着妻子來到中國駐倫敦辦事處,從那裡瞭解新中國相關的報道與電影。

他從中得知,此時的新中國還在建設當中,相比自己富足的生活,大洋彼岸的同胞卻連溫飽都成了問題,這讓劉本昆不止一次地傷心落淚。

但他卻無法回去,當時的英國政府雖然承認了新中國的,但遲遲沒有與其建交,自己的妻子是英國人,

如果帶着劉道蕊起身回國,她將何去何從?她的國籍該如何是好?

妻子看他總是魂不守舍,便明白了緣由。她很清楚在中國生活肯定比不上英國,但她卻堅定地支持丈夫的抉擇,爲此她願意放棄自己英國國籍。

1957年劉本昆激動地給總行領導寫下一封信件:“我希望回到中國工作,我的夫人也同樣願意同我一起回國。”

但他們的返鄉之旅並不順利,劉道蕊決定成爲中國革命的時候受到了很大的阻力,除了家人的阻攔之外,英國政府要求他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願意接納他爲公民的文件。

然而,中國大使館得知消息後,立即幫他申請了文件,併爲他頒發了入籍證明。英國移民官看到證明後大吃一驚,無奈之下只能同意申請。

1967年總部安排劉本昆夫婦返回國內,收到信件的劉本昆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淚水,

歸心似箭的他將英國的房產低價處理,只拿到了1.2萬英鎊的價格便踏上了回國之旅。

而這1.2萬卻出現在周總理名下。

回國捐款,貧苦餘生

1967年6月,周總理正在中南海辦理工作,忙碌一天的他又收到秘書傳來的文件,這時周總理發現了一封沒有署名的來信:

“敬愛的周總理:

我們今天通過銀行給您匯款去了1.2英鎊,這些錢是我們這些年從工資中節省而來,我們打定主意,要將這筆錢陸陸續續地交給國家使用,用作社會主義建設當中。

然而我們不知道應該通過何人將這筆錢交給國家才能穩妥可靠,不得已之下,我們纔將此事交給您進行處理,只因我們相信您!”

在信封當中還有一張1.2萬英鎊的匯票,而這筆錢正是劉本昆賣出房子的結餘,他們初次回國,並不瞭解國內情形,在萬般無奈之下,將這筆錢送到了周總理的辦公桌上。

1.2萬英鎊可是一筆鉅款,周總理收到款項後立即做出批示:“這是個人存款,國家不能收,必須儘快查明捐款人,把捐款全部退回去。”

然而,國內情況複雜,讓工作人員始終無法確認捐款人的消息,只能先將這筆錢以周總理的名義存入中國銀行當中,再去尋找神秘的捐款人。

劉本昆夫婦回國之後,劉本昆被任命爲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國際部副總經理,妻子則被安排到新進員工的培訓之事,對於這筆鉅款也沒有放到心上。

1986年劉道蕊經過了組織的考驗,佩戴上心心念唸的黨徽,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97年中行進行了一次內部審計,突然發現了30年前的這筆鉅款,根據當時的匯率而言,這12萬英鎊加上30年來所產生的利息,摺合成人民幣高達46.7萬元,而當時100平米的樓房差不多在6萬元(不同城市並不一樣)。

經過覈實,銀行很快就查清了捐獻者的信息。上級得知消息後下令:

“將這筆款項的本金與利息一併還給劉本昆夫婦,按照周總理當年的指示來辦。”

此時的劉本昆夫婦已經退休了將近十年光景,二人在退休之後很是艱難,因爲長時間的工作,劉本昆的身體變得衰弱,用着微薄的退休金來吃藥住院,很是艱難。

銀行領導得知他們的近況後,十分堅定地要將錢款退回,這位老人從英國輾轉回國,在國家最爲艱難的時候保衛下人民的資產,現在病重,正是急需錢財之時。

可兩位老人怎麼也不願意收回這筆屬於他們的財產,

老人說道:“我們把這筆錢已經捐出去了,我們就不能收回,你們收着就好!”

這時,劉本昆緩緩地說道:“當年我是懷着愧疚的心情回來的,當時國家需要我們這些年輕人拿起筆桿子、拋頭顱,灑熱血來幹革命的時候,我卻身在英國。如今,新中國成立了,我就想爲社會主義建設做一點點的貢獻,那又不行嗎?”

雙方意見相左,就如此僵持下去。這時劉道蕊向領導提議道:“我們可以用這筆款項,以我丈夫劉本昆的名義建立一個基金會,用來表彰銀行之中工作優秀的青年員工。”

最後,銀行領導知道無法違逆老人的決定,便勉強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就在那一年,有8位青年員工成爲了劉本昆基金的獲得者。

不幸的是,劉本昆老人並沒有見到第二屆的獲得者便先行離世,而他的遺孀劉道蕊女士沒有和兒子一起到香港生活,反而一個人留在了北京,直到去世。

有人想不通他爲什麼不和兒子團聚,老人笑着回道:“他們雖然想接我去香港生活,但我的一生都熱愛着這片土地,這裡有着我所深愛的人和一生的事業,我不能離開。”

2009年1月6日,這一天是劉道蕊的生日,中國銀行的員工爲他熱熱鬧鬧地舉辦了生日聚會,此時的她來到中國整整42年了。看到這些年輕的員工,劉道蕊親切地說道:

“十年之後,我還要在北京過自己的生日,你們一定要來……”

然而,劉道蕊女士的生命停留在了2013年,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