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雙11”能否煥發“第二春”? | 人民銳見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節逐漸落下帷幕。
不用搶單,優惠仍在繼續;拉長戰線,銷量依舊奪目。數據顯示,今年“雙11”各大平臺銷售額均實現兩位數增長;11日當天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遞包裹7.01億件,同比增長9.7%,創下16年來新高。
看熱點,傳統持續發力。某平臺7000餘個服飾品牌成交同比增長翻倍,30個品牌電子產品商品交易總額破億,面部護膚和彩妝香水賽道銷售額增速超30%。
看模式,戰線拉得更長。各大平臺早在10月中上旬便提前預熱,讓購物節“超長待機”。而大批直播間訂單量暴漲,更彰顯了多元平臺參與帶來的活力。
看政策,利好更加實惠。與以往促銷“過了這村沒這店”不同,今年“雙11”優惠期大幅延長,很多平臺還推出“價格保護”退差價。此外,各地“以舊換新”補貼與電商平臺疊加優惠,門店與網店呼應配合,以優質服務、精準優惠帶動消費。
今年是“雙11”走過的第16個年頭。“雙11”創造了網絡電商的銷售奇蹟,也見證了消費心態和模式的不斷變化。隨着消費渠道的不斷拓展、優惠舉措的頻繁推出,特定購物節帶來的新鮮感和話題度有所下降。而“雙11”也隨之從“衝刺跑”變爲“耐力賽”,消費者心態從“激動興奮”向“理性平和”轉變。
有觀點認爲,網絡購物節完成了使命,應逐步淡出。事實上,延長購物節,爲頭部商家之外的中小商戶提供了展示空間,爲商品觸達更多顧客創造條件;告別“名人效應”“促銷狂歡”,不斷調整運營模式、優化顧客服務、降低商家成本,讓“準頭”取代“噱頭”,更是平臺企業練好“內功”、適應變化的體現。這些年我們也看到,無論是流量多麼大的帶貨達人,一旦失去誠信經營這個根本,就難免要翻車,被流量徹底反噬。說到底,不管平臺、商家還是達人,只有真正爲消費者創造價值、誠心實意經營,才能行得穩健、走得長遠。
網絡購物節未來何去何從,取決於廣大平臺企業能否恪守正道,充分利用技術、流量、數據優勢“自我驅動”,向着更高品質、更好服務努力。也期待監管部門加強政策引導,以“天天315”保障“月月雙11”,讓企業大顯身手,讓羣衆放心下單。
一段時間裡,我國經濟出現一些困難和問題,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內需不振,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不強。在此背景下,“雙11”等不僅還未完成使命,反而能發揮更大作用。持續激發有潛能的消費,迫切需要各方共同總結網絡購物節經驗,破題“培育新型消費業態”,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爲經濟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佈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