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0餘隻基金C份額反超A份額 誰在推動"A減C增"?

(原標題:1580餘隻基金C份額反超A份額,誰在推動“A減C增”?)

近年來,隨着互聯網銷售渠道的崛起,基金產品的C類份額逐漸發展壯大。在渠道的推動下,不僅多隻存量基金陸續增發C類份額,甚至部分產品的C類份額已經反超A份額;此外,在新發市場中,也有部分C類份額的募集規模高於A類。

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580餘隻基金的C類份額超過A類,長信30天滾動持有、匯添富穩鑫120天滾動持有等產品甚至拉開了上百億份的差距。此外,年內還有上千只產品出現“A減C增”的現象。

在業內人士看來,C類份額產品越受歡迎,一方面或許意味着市場上偏向頻繁交易的短期投資者越多;另一方面背後也有來自基金銷售端的引導,背後帶來的風險需警惕。

多隻基金增設C類份額

在市場震盪下,賺錢效應較弱也導致基金髮行市場頗爲冷淡。但在這“尷尬”時刻,多隻基金確開始增設新份額。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8日,近一年以來有118只基金產品(僅計算初始基金)發佈增設C類份額的公告,其中114只已“上線”。

從A類產品的業績表現來看,其中有近六成產品的年內回報爲正。具體而言,截至8月7日,浙商匯金轉型升級A、銀華長榮A等6只產品的年內回報均超過10%。此外,同樣增設份額的紅土創新智能製造A、富安達長三角區域主題A、信澳新能源精選A等產品的同期跌幅則超過20%。

那麼,爲何業績亮眼與否都要增設份額?對此,華東一位基金產品部人士許雪(化名)告訴第一財經,“增設C類份額大概率是根據渠道要求設立的,一般來說確實與業績有很大關係,但並非強相關”。

他解釋稱,渠道端在選擇產品的時候,有時候並不是選業績最亮眼的,而是要契合渠道需求,賣一些當下想做配置的產品。“此外有些產品此前業績不佳,但增設份額之後,C份額就能迴避掉這部分的回撤”。

一位頭部基金公司人士陳奇(化名)則給出了另一種解釋:如果業績尚可,但基金規模不大的話,增設C類份額是做大規模的一種嘗試。他告訴第一財經,增設C類份額能夠迎合一部分短期投資者的需求,可以作爲持營銷售的重要方式,有利於激活存量基金。

從基金合同來看,A類份額是前端收費,即買入時就需支付一筆申購費,無銷售服務費,持有時長超過半年甚至超過兩年纔會免贖回費。而C類份額則是後端收費,即不收取申購費用,但在持有期間按日收取銷售服務費,持有超過30天還會免去贖回費。

對同一只基金來說,不管是A類還是C類份額,均是作爲一個整體進行投資,兩者的唯一區別在於收費方式。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A類份額被視爲更適合長期投資者購買,而C類份額更適合短期持有。有業內人士測算,當持有天數小於69天時,持有C類份額更划算。

“兩種模式適合不同持有偏好的投資者。不過,C類份額非常受互聯網渠道歡迎。”華南一位基金市場部人士趙釗(化名)對第一財經表示,一方面是互聯網渠道客戶以散戶居多,比較偏好短期投資;另一方面則是後端收費的投資者體驗感也更佳,能吸引更多的年輕客戶。

C類份額備受歡迎

據第一財經瞭解,在行業早期,基金產品因銷售渠道少,並未劃分不同類別。而隨着互聯網銷售渠道崛起,銀行渠道也加入戰局,再疊加基金公司做大規模的訴求,C類份額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現在發行新產品時,基金公司已經習慣性同時申請兩個份額的代碼了。”趙釗說,零售端接受度高,基金公司也都積極設立,而且比起新發一隻產品,增設C類份額的成本也相對更低。

在今年新成立的基金中,部分產品的C類份額甚至超過A類份額。例如8月1日成立的泰康悅享60天持有,其A類份額募集到0.4億元,而C類份額爲7.86億元、2日成立的華安中證紅利低波動指數也同樣如此,兩類份額分別爲0.47億元、1.12億元。

事實上,增設C類份額確實能直接爲基金產品提升規模,甚至部分基金C類份額的規模已經大幅反超A類份額。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剔除貨幣基金和QDII產品,目前有超過7400只基金擁有C類份額。

在這之中,有2750餘隻基金的C類份額在今年上半年獲得淨申購,如匯添富穩鑫120天滾動持有C、易方達穩悅120天滾動持有短債C、天弘招利短債C等11只產品上半年獲得超過50億份的淨申購。

至此,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其中1580餘隻基金的C類份額超過A類,佔比超過兩成,拉開50億份差距的產品有19只。如長信30天滾動持有的A類份額爲23.91億份,而C類產品的基金份額爲186.78億份,是前者的7倍以上。

誰在推動C類份額

事實上,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相比基金淨值漲跌,對於A類份額和C類份額之間的費用差距可能並不敏感。那麼,爲何大量散戶卻紛紛青睞C類份額?除了投資者自己考量選擇,是否還有來自銷售端的引導?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某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後發現,推薦頁面中多隻熱銷基金中,C類份額產品佔據了大多數。“C類份額收取的銷售服務費是歸代銷渠道所有的,自然會主推。”來自某中大型公募的小唐(化名)告訴第一財經,對銷售渠道來說,賣C份額意味着更多的利潤。

在今年的震盪市下,多隻產品的C類份額增長迅速,甚至出現同一基金下的A類份額獲淨贖回,C類份額卻獲淨申購的現象。以華夏純債爲例,該基金的A類份額在上半年共被贖回13.88億份,C類份額則獲得18.66億份的淨申購。

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這樣“A減C增”的情況還發生在其他1160餘隻基金身上。在業內人士看來,C類份額產品越受歡迎,意味着市場上偏向頻繁交易的短期投資者越多。

對此,許雪認爲,此消彼長背後有很多原因,例如A類份額的持有人想止盈離場,而C端的持營做得好,憑藉業績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陳奇也有類似看法:“可能是渠道銷售的變化,比如銀行渠道在贖回,互聯網渠道在申購。”

“C類份額基本就是互聯網平臺的散戶專屬。”在公募從業多年的王力(化名)則告訴第一財經,一般而言,基金產品的A類份額機構投資者多、C類則是個人投資者多,不過也需看不同產品具體費率設計的區別。

“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比如某產品A類份額的個人投資者居多,那大概率是因爲這個產品在銀行渠道推的力度比較大,銀行端客戶持有期長一些,所以A類更划算;也有產品是C類的機構持有者多,這可能是因爲銀行理財子這種喜歡做波段的機構參與了。”他說。

同時,他也提醒道,雖然C類份額已經逐漸成爲基金銷售“利器”,但並非越大越好,投資者也要注意類似產品背後的風險。此前基金C類份額突發暴漲的戲碼已經多次上演,背後正是遭到鉅額贖回後,有可觀的贖回費計入基金資產,因此導致淨值出現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