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醫保目錄再“上新”,今年國談呈現這些新特點

新版醫保藥品目錄預計於11月底對外發布,明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國家醫保局2日發佈了2024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現場談判工作的最新情況,今年總體結果與往年基本相當,呈現出新藥准入越來越快、不區分內外資、價格與臨牀價值相匹配等特點。

這是國談開展六年以來,國家醫保局首次在現場談判結束之後,目錄調整結果正式公佈之前對外公佈國談的情況,也表明我國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已經進入動態化、常態化、規範化軌道。

10月27日到30日中午,國家醫保局組織25名來自全國各個省份醫保部門的談判專家與相關藥品企業開展了現場談判和競價,共涉及127家企業、162種藥品,其中醫保目錄外藥品117種,醫保目錄內談判續約藥品45種。

回顧過去幾年的醫保談判,週期越來越穩定、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新藥准入越來越快。

目錄調整週期從以前最長8年縮短至1年,每年參與談判的品種數從2018年的18種擴大到近兩年的100種以上,80%左右的新藥能在上市後兩年內被納入醫保目錄。

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國談彰顯了醫保部門系統集成的治理優勢。6年來,醫保談判新增藥品協議期內銷售近5000億元,醫保基金支出超3400億元,如此大規模的資金主要是在原有支出結構中進行優化調整,沒有大幅增加羣衆繳費負擔。

具體表現爲,一是初步建立了談判藥品全週期的價格調整機制,通過簡易續約、重新談判等方式引導協議期品種價格更加公平合理。

二是通過集採推動高質量仿製藥替代,騰挪出支持創新藥品的空間。初步匡算近年來國家推行的藥品耗材集中帶量採購爲新藥耗新技術的准入以及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創造了近5000億元的醫保基金空間。

三是加強支付管理。通過強化監管、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力爭“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藥品費用支出的必要性、規範性、合理性明顯提升。

第一財經記者在國談現場瞭解到,“緊張、激烈、膠着”是今年國談的特點,醫保前期的多方測算,企業方和醫保方在談判桌上的博弈,均是要爲藥品尋找到一個合理的價格。

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6年國談形成了一套科學的引導機制來爲有價值的藥品尋找一個合理的價格,價格並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實現價格和價值的相匹配,在保基本的前提下,提高老百姓的用藥保障水平,同時也支持和鼓勵企業的創新。

上述負責人表示,醫保談判始終堅持盡力而爲、量力而行,不過高許諾、不弔高胃口,務求在有限的基金支撐能力下儘可能平衡好參保人多元化需求、醫務人員臨牀用藥以及醫藥產業發展創新的需要。國家醫保局建立了從目錄申報、評審,到測算、談判的一系列規範程序,確保納入目錄的藥品符合基本保障需求,價格與臨牀價值相匹配。

今年參加談判的企業,既有諾華、賽諾菲等外資企業,也有恆瑞、信達等內資企業。既有羅氏、強生這樣的大型跨國公司,也有康方、雲頂新耀這樣的新興生物醫藥企業。既有華潤等國有企業,也有齊魯、揚子江等民營企業。

“醫保談判不區分內外資、企業規模和所有制屬性,所有符合條件的藥品都可以自主進行申報。國家醫保局歡迎廣大醫藥企業積極參與醫保談判”,上述負責人表示。

爲了實現讓參保人買得到、用得上、能報銷的目標,2024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方案更加強調藥品的保障供應。今年協議文本中特別增加關於保障藥品供應的條款並納入考覈管理,督促醫藥企業在談判納入醫保目錄後做好市場供應。

上述負責人稱,對於納入目錄的藥品重點抓好落地執行,提高用藥可及性。各地醫保部門推動醫療機構及時召開藥事會,合理配備藥品,普遍建立“雙通道”供藥機制,讓暫時進不了醫院的藥品先進藥店,醫保也可以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