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學測國寫/考生皺眉:「標籤」容易解、「縫隙」難鑽出
鼓山高中爲考生服務。圖/鼓山高中提供
今年學測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考完,有的學生走出試場顯得茫然,反映第一題「標籤」較容易解,第二題「縫隙」看起來都懂,但卻又好像擠不出什麼感性的內容。鼓山高中國文教學團隊指出,題目本身不難,難在個人的省思跟體會,今年的寫作測驗,其實也是提醒年輕人,生活要多一點感受、多一點觀察跟反思。
學生考完作文後反映,知性題「貼標籤」的概念容易理解,作答上比較沒有障礙;感性題則不好寫,甚至有的說不知道後面在寫什麼。
高師大附中的沈姓考生認爲,這次的作文跟以往在模擬考時遇到的題目不太一樣,模擬考比較多是情意題的抒發,比較傳統路線;這次則偏向個人經驗和想法的體悟,跟108課綱後學測的題目走向大致一樣。他舉了備考讀書時需要休息,就像樹木需要砍掉一些才能讓新芽生長一樣,適時休息可以清掉累積太多的思緒和壓力、讓思考更清晰,新的想法能更有機會發展,原本具備的知識能有更多空間和能力去吸收和增加。
中正預校陳姓考生說,他在「縫隙的聯想」舉了大自然花草樹木在爭取太陽照射的同時,也會有縫隙的例子,因此他以教育的城鄉差距爲發想,闡述這種差距在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縫隙,爭取教育資源也如同爭取太陽照射一般。
鼓山高中校長廖俞雲表示,第一題爲學生較爲熟悉的資訊判讀以及意見的表達,容易會發揮,而且也是平常青少年次文化中常常遇到的情境,應該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就能夠得到不錯的分數!
廖俞雲說,第二題「縫隙的聯想」,回到自己的生活經驗當中可能比較不容易,但如果學生能夠掌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保持尊重不過分干涉;或是對於自己的期待或者是情感的表達,能夠給彼此留白、不過分壓迫,也是一種體認。
國文教師陳思齊表示,其實「隙縫」就是人們的生活空間或休息時間,學生一定有過受壓迫的感受,卻未必能將客觀現象跟人生問題做良好連結,以致於挑不到合適經驗素材。
國文教師李和昌表示,兩大題的文章內容都不難理解。傳達的概念、要考生回答的題目,也都符合素養導向、生活化。但也因爲「生活化」的關係,若學生的生活單純着重學科的學習,對於生活日常較少用心體會、省思的話,會出現「看起來都懂,但難以深入說出個所以然」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