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會考國文衝刺/死背時代已逝 素養跨領域邏輯是?3步驟立刻提高成績
112國中教育會考即將登場。記者劉學聖/攝影
會考將至,死背的時代早已遠去,衆多學子仍爲國文素養題與文意理解所苦,而這類題型在42題中佔比近4/5,如果不能準確掌握而將之視爲碰運氣靠感覺的「玄學」,國文幾乎毫無勝算可言。筆者將爲大家分析出題與答題邏輯,能夠更快速的瞭解如何利用最後一個月,有效的提升答題正確率!
一、「素養」掛帥,什麼是「素養」?
根據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及《111年教育會考國文科試題評量目標說明》內容所描述,簡要來說,國文所有題目背後的出題邏輯只爲了考兩件事:
1. 運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所提供的素材,進行檢索、統整、解釋:
這點凸顯的是考題中「形式的多元化」,不只是文字表述,還會出現圖形、表格、繪畫、小說等呈現方式,與文字相結合。
2. 文本的多樣性與應用文本訊息的能力:
題目「內容的多樣性」,考試內容跨領域整合,如性別平等(公民)、西洋史素材(歷史)、科普(生物地科理化)、環境生態議題、原住民教育……等範疇都會入題。
因此,新課綱的核心觀念,是在「內容與形式多元化」的出題方向下,檢測考生臨場是否有「自覺的對題干與答案進行檢索、統整並交叉比對驗證」的能力。也就是說,現在的國文,答題的策略是「依題幹找線索→在文本里快速尋找相對應的資訊→從選項答案中找相符的觀念」。
換言之,「跨領域」本身並非目的,只是文意理解題另一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因此並不會因爲某一科較弱,導致題目無法正確做答。重點在於這類跨領域題目往往在「數字」、「年份」、「圖文」、「XY軸定義」方面上做文章,考生在答題過程中是否能透過邏輯推理正確將之轉換爲「選項答案中的文字」,纔是素養題真正的關鍵!
二、用「關鍵字」答題,其實國文很「理科」
現在的文章題幹越來越長,除了很容易沒耐心看完之外,另一種情況是雖然看了,卻不知道文章在幹嘛,反反覆覆一直看卻找不到重點,最後仍然是靠「感覺」與「印象」在猜答案。解決這種情況,強烈建議在答題過程中加入以下步驟,通常可以更清楚、準確的找到答案!換言之,誰能訓練出一套答題規則的「SOP」,臨場就越能有穩定高效的表現而不容易失常!
1. 先從答案選項看起,然後依答案關鍵字回頭到文章找關鍵字所在的位置,這樣可以避免漫無目的的花太多時間看沒用的資訊,也避免因爲文章字太多,銷磨了耐性。
2. 優先看文章最後一句,或每一段的末句。通常重點都歸結在最後,以文意理解而言,絕大部分的答案也都是在文章最後一句,在不知道該選什麼的時候,以最後一句爲條件來選答案,往往有奇效!
3. 務必從關鍵字找到意義相近的「證據」,文言文看不懂很正常,別亂猜,先看答案選項,答案沒有說的,千萬不要自己引伸,老是「我覺得」、「我以爲」,才能避免亂寫的窘境。
三、熟讀課文註釋與習作
很多人認爲讀課本、習作沒有用。可是,如果真的研究過歷屆題就會發現,學生視爲畏途不知從何準備起的形音義,將近90%都出在課本註釋、習作練習裡,根本不需要額外大量浪費時間做不必要的參考書題目,就可以快速高效的拿分!
熟讀課本的另外一個理由,是因爲當課內「觀念」夠熟,就會了解到會考題目中很多文意理解背後真正要考的「觀念」,是出自課本或從課文觀念稍做延伸,反而不需要過度糾結在逐字逐句的翻譯是否正確上。事實上,如果不懂觀念光是會翻譯,往往即使翻譯對了、文章看懂了,答案一樣不會對!
舉例來說:儒家強調「仁愛」,雖然學生都知道「仁愛」,可是如果再進一步問「什麼是仁愛」,又有多少人是真的說得出來的呢?因此,如果學生只是背筆記、講光抄,卻不知道「仁愛」的核心價值觀念是「關懷照顧」,必然就會出現臨場看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視民如傷」等句子,除了看不懂亂選,即使看得懂會翻譯,依然是在蒙答案的情況。
因此,國文之所以長期以來在考科中被視爲「玄學」,這完全是因爲學生或教學老師的腦子沒有跟着時代進步做改變,而不是國文「永遠考課外」、「答題靠感覺」,所以無法準備!
現在的國文是門「技術活」,要「快速閱讀」、「快速搜索資訊」、「進行檢索、統整並交叉比對驗證」(絕不是靠「感覺」)。記得重新省視上述「心法」,掌握正確的方向,做正確的事情,才能一往無前,穩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