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分科歷史/考法歷年來罕見!非選題自由度高 高中師:一大突破
112學年分科測驗今天第二天,依序由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輪番登場。考生們考試前把握時間複習。記者林伯東/攝影
分科測驗今天進入第二天,依序由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科登場。稍早歷史科考試落幕,臺北市高中歷史科教師羣、大考中心闈場內教師等均認爲歷史科「難易適中」,但今年非選題自由度高,考題更融入「後設認知」的考法歷來罕見。
建國中學教師莊德仁表示,今年曆史科簡述題與閱讀題數量相當,但配合新課綱探究與實作圖表題型增加,並以非選擇題形式融入,題幹雖不長但資訊量龐大,理解史料的同時也要抓取問題意識、統整題目文章作者立場,非傳統的文意閱讀。
莊德仁指出,探究與實作共計9題,並以非選論述的方式融入測驗中,考生須先具備完整的時空、時序脈絡,「確實有難度。」且過去非選題多會給予學生框架,但今年非選題自由度高,實則考驗歷史書寫、表達能力,對考生而言應充滿考驗。
莊德仁以非選41至43題爲例,甲、乙、丙三項資料論述層次不一,考生需理解,拉丁文成爲「死文字」人文學者必須負責。考生需先組織歸納,依問題解讀作者的立場、抓出證據,考題中的「後設認知」也是歷史科歷來罕見的考法,更是一大突破。
莊德仁建議,考生需擺脫歷史只是「記憶事實」的窠臼,改將其視爲歷史知識,並瞭解時空背景,再結合組織方法才能以簡馭繁,以邏輯推理應答應付未來的試題。
臺北市高中歷史科教師羣認爲,今年題目相當有水準,除增加學生於歷史表達敘述上的能力,不單純用課本教材,更考驗學生文字解讀與概念提取,也是出題上一大進步。至於是否因題型改變影響學生成績?莊德仁表示,主要仍看教師批改標準,論述表達雖自由度高,但照着評分框架表達應不難得分。
闈場內教師表示,過去歷史教育多以區域史視角建構歷史圖像,但新課綱強調從「大歷史」動態發展觀看過去,今年試卷也多涉及臺灣史、東亞及中國史、世界史的整合概念。如第12題,解題關鍵包括淡水英國領事館公告、基隆煤務局等,考生需結合臺灣開港通商時間、中法戰爭範圍等橫跨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互動,才能正確解答。
闈內教師認爲,今年試題「混合題或非選題」題組設計,引導考生運用文本資料完成歷史解釋的論述分析與考察,融入探究與實作的精神,以此檢驗考生歷史探究的能力。但仍屬「難易適中」考生只要細心閱讀、掌握基礎知識,拿高分非難事。
大考中心試務召集人沈青嵩統計,今年曆史科應到人數2萬833人,實際到考人數則爲1萬9542人,缺考率6.42%較去年低。此外,今日曆史科再增三位快篩陽性考生安置於第二備用試場,含昨日總計49位。